前些日子和闺蜜约饭,聊着娃的暑假。她突然说起一件事,我筷子都停住了。 她家儿子小鹏,夏令营回来叽叽喳喳讲了好多新鲜事。但最让他念念不忘的,竟然不是什么刺激游戏,而是一个特别小的插曲。 小鹏说,有天晚上他突然想回家,心里难过得不行,可又不想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哭,就早早地爬到床上,把被子盖住脸睡觉。 谁知,过了一会儿,从被缝里伸进一根香肠,一看,原来是同寝室一个比较内向,不太说话的小朋友悄悄塞给他的。 塞完之后,小朋友还对他说一句话:“别难过,吃完心情就会好的。” 就那一瞬间,小鹏说,他心里的酸泡泡好像被戳破了,暖暖的。 闺蜜当时就感慨:“我给他买的乐高、带他去的迪士尼,他提都没提几次。就根香肠,这轻轻一塞,他记得清清楚楚,回来反复说……” 我听着,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原来啊,孩子的心是个奇妙的小盒子。 那些我们精心准备的昂贵玩具、长途跋涉的旅行风景,未必能塞进去多少。但偏偏是那些他害怕、委屈、不知所措的时刻——你给的一个拥抱、一句“别怕,妈妈在”、甚至只是一个像那根香肠一样微不足道的、被理解的小动作——会稳稳当当地落在盒底,变成光。 孩子要的,从来不是我们否定他的恐惧或难过,而是那一刻,“我懂你”的安全感。
做闺蜜还是做亲戚你看着选
【27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