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拒“九三”阅兵邀请之后,李在明磨蹭了许久,终于给出一个像样的动作:派特使来华,带一封亲笔信,算是把场面先补上。名单不轻:前国会议长朴炳锡,对华事务老手金太年,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外加几位共同民主党议员。层级摆得够足,信息也很直白——这届青瓦台知道自己欠着一份交代。 时点选得巧,8月24日中韩建交纪念日在前,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在后。前者是礼节,后者是立场。李在明上任不久,任何举动都会被放大解读。他要么顺水推舟,把“亲华”承诺落在实处;要么继续打太极,让“亲华”停留在口号。结果我们看到的是第三条路:先拒,再补。这不是战略,是临场应付。 说句不好听的,李在明能坐上去,命里有很多“外力”。尹锡悦“冲冠一怒为红颜”,戒严与肃清把自己送进青瓦台魔咒的黑名单;选战里,李在明票面也并非高枕无忧,真正让他胜出的,是那句反复强调的承诺:修复中韩关系,补回尹政府折腾掉的经济损失。韩国人要的是饭碗、订单与稳定,他顺着这条线走,票自然会跟。 上台之后,他姿势很杂。第一通就任电话给了特朗普,催贸易协议;转头又对中方释放善意,在台海问题上做了清晰表态,拒当美国的“前线代理”,还替外长赵显的不当涉华言论灭火。从9月29日起对中国旅行团免签,一直延续到明年6月——这些都对了。但一到九三阅兵,他又拐回“行程冲突”的老路。既然自诩“亲华”,这种级别的场合有什么行程比它更重要?这句解释,不是解释,是推辞。 中方的反应也很克制:不追着吵,不忙着贴标签,只把温度调低。外交向来讲究分寸,热脸贴不上来,不必强拉。直到特使团与亲笔信出现,话才又有了继续往下说的空间。可这一步,已经把主动权拱手让人——本来可以在阅兵看台上完成的政治信号,如今变成了补课。 李在明为什么犹豫?他不是不懂,而是不敢。一头是特朗普。从5月上旬起,这位美国总统反复放话“欢迎访华”的戏码,三个月过去了,9月3日自己另排了行程,耐心早耗尽。在此期间,若韩国总统突然出现在北京的阅兵看台,华盛顿那边会怎么想,他心里清楚。两头都不得罪的政治,往往谁都得罪;他选择装死,拖字诀顶上,一边用亲笔信降火,一边等风向。 问题在于,韩国没时间等。经济要回血,市场要预期,投资要落地。对外关系里最昂贵的东西不是立场,而是摇摆。你可以选择站在美国那边,那就老老实实付完同盟的所有成本;也可以选择把中国当成主要市场,那就别在关键节点上掉链子。最怕的是今天靠近,明天后撤,后天又回来试水,久而久之,没有伙伴,只有旁观者。 对中国来说,门从没关过,也不需要韩国写检讨。和中国合作,比跟美国谈判简单得多——不用政治附加条款,不用安全忠诚测验。两条底线,够用:别动中国核心利益;谈事就按平等、尊重、互利来。守住这两条,谁来都是贵客;踩线,就别怪规矩不留情。世界上愿意同中国较劲的国家多得很,中美在加关税,菲律宾天天在南海作妖,日本摇摆反复,中国不缺一个“善变的首尔”。 把镜头推回到李在明身上,他的为难也确实真实。内有保守派的围剿与检方系的盯梢,外有美国的敲打与民调的起伏;任何一步走快,都会有舆论与资本的短期代价。但国家治理从来不是考满分的题,而是选错题少的题。九三阅兵不来,等于在最容易、成本最低的时刻,错过一次把“亲华”变成“可信”的机会;事后再派特使、再递亲笔信,诚意有了,时机没了。 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再解释“行程冲突”,而是给出可验证的方向。免签只是开端,供应链怎么回?芯片与材料怎么谈?文化与教育怎么修复?把这些实打实地摆上台面,比任何姿态都更能给市场与社会吃定心丸。别把“亲华”当作口号,应该把它兑现成账本、航班与产业带的热度。 参考资料:《 李在明将派使团访华有何用意 展现外交平衡术-中华网 》
婉拒“九三”阅兵邀请之后,李在明磨蹭了许久,终于给出一个像样的动作:派特使来华,
追史亦探今
2025-08-19 15:15:45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