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

古木过去 2025-08-19 10:16:33

“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让中国芯片扬眉吐气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 2023年,黄令仪的去世让很多人回顾起她几十年对中国微电子行业的贡献。 当初龙芯3号真正被用到战机、卫星和高铁上,国家每年能省下一大笔钱,更不用天天盯着别国脸色。而这一切,居然是在她已经退休之后才真正开始推动的。 2001年,黄令仪已经退休,但中科院的后辈来敲她家的门,说打算开发中国人自己的CPU,资金也就一百万。黄令仪没多想直接答应下来,带着团队上手干。 非典那阵子,大伙儿条件特别艰苦,有时候几天都睡不了一个好觉。黄令仪年纪最大,但总是冲在前线,别人轮班休息,她就一晚上盯着芯片问题不合眼。 到2002年,龙芯1号终于亮相。虽然起步阶段还不能和顶级芯片比,但它就是中国第一颗真正用得上的CPU。 黄令仪和团队没有停,之后几年龙芯一步步升级,最后把“中国人自己的芯片”送上了各类大工程,也彻底让中国在芯片这事上站稳了脚跟。 但在更早之前,黄令仪就已经是“中国芯”领域的老将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要搞“两弹一星”,需要有人做微型计算机。 她成了最初那批搞半导体的专家。那会儿国内什么都缺,大家白手起家,几个年头下来,黄令仪和团队研发出来的半导体设备,最后真的用在了给“东方红一号”卫星配套的计算机上。 后来她带领着团队,研究大型通用计算机芯片,还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拿了奖。可几年后碰上经济困难,项目被叫停,她那时候心里实在委屈。 可她没打算放弃技术和梦想。到上世纪80年代,她去了美国参观芯片展,一个展馆一个展馆转,愣是没看到一块中国芯片产品。那时候她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让她意志更坚定的是不能一直靠进口,自己做不出来,永远被卡脖子。回国后,她又带头钻进实验室,这回啥新技术都往上学,年过半百还硬啃CAD。 她设计的洗衣机芯片没有被大规模采用,但她不觉得失败,毕竟中国人能设计出来自己的芯片已经证明了实力。 2000年,她带芯片去德国参展,还拿了奖。可她一点没有自满,反而焦虑芯片得落到实用上,不然手里攥着技术,市场上见不着,纯粹白忙活。 这些年坚持,其实和她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她出生在广西桂林全州,老家读书风气很浓,家里又是搞化学、搞考古的,从小喜欢动脑筋。 更重要的是,童年时经历战乱逃难,她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挨欺负,从那时起就咬牙要学技术、报效国家。 后来她考进华中工学院学电机,又被派去清华深造半导体。回学校后,她专门拉起半导体实验室。 没条件就自己想法子,实验材料和仪器能省就省。三年困难时期,实验室被迫暂停,她就调到中科院接着折腾芯片。每次碰到难题,她都是第一个扛上去,谁都拦不住。 她的生活特别简单,几十年住老房子、睡老伴亲手做的床,家具坏了就拿来继续用。这些细节也能看出她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停下脚步,甚至在她拿到业界大奖时,还坚持为家乡做点实事。 她每次回广西,都要去自己读过的中学看看,说想和年轻人多聊聊。她觉得,只要年轻人愿意投入科学研究,未来会比自己他们这一代做得更好。 黄令仪一辈子没什么豪言壮语,但身体力行。有人问她为什么不享享清福,她说咱们价值观就不一样。 国外有实验室、资料,还有整齐划一的自动化生产线,她带着团队就地取材,全部硬啃技术难题。 现在龙芯用到了高铁、飞机和卫星,带来的效益、国家安全上的底气,都是她几十年坚持下来的结果。

0 阅读:31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