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沂蒙妇女满口答应,5个小时内把桥修好。可当我军大部队到达后,她们竟然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19 00:21:19

1947年,沂蒙妇女满口答应,5个小时内把桥修好。可当我军大部队到达后,她们竟然悠闲地站在河边,团长着急道:“修好的桥呢?”不料,他话音刚落不久,妇女们就两人一组,依次跳入水中。 1947年5月,距离孟良崮战役打响还有几天时间,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急需渡过汶河。但河上的桥梁已被炸毁,重型装备无法通过。 团长找到了马牧池村妇救会长李桂芳,村里的青壮年都已参军上前线,只剩下妇女和老人。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李桂芳咬咬牙答应了。 32名妇女拆下自家的门板,决定用身体当桥墩。她们当中最年轻的16岁,年长的已过不惑之年。在齐胸深的河水中,她们两人一组,用肩膀扛起沉重的门板。 迫击炮压上门板的那一刻,巨大的重量让她们的身体不断下沉。冰冷的河水刺骨,有人脚下打滑,有人被装备刮伤,但没有一个人松手。 半个小时里,一门门火炮、一箱箱弹药从她们搭建的人桥上通过。直到最后一名战士踏上对岸,这些农家妇女才从水中爬起,浑身颤抖着回到村里。 七天后,孟良崮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回村里。但此时32名妇女都病倒了,有人高烧不退,有人手指受伤无法复原。更让人心疼的是,没了门板,夜里经常有野兽进村。 几十年后,当地在汶河边立起纪念碑。当年参与架桥的刘桂英老人抚摸着碑文说:“不图什么,就是希望后人知道,当年我们是怎么帮着把大炮运过河的。” 这些染血的门板后来被收藏在沂蒙革命纪念馆里,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着那个年代普通人的不普通选择。她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深。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有着复杂的军事原因,但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像马牧池村这样的普通村庄的默默支持。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力量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洪流。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感动于她们的无私奉献,更应该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传承这种精神品格。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永远都是最珍贵的品质。 现在生活好了,但总觉得少了点这种劲儿。要是换做是你,愿意为集体利益牺牲到这种程度吗?来聊聊你的看法!(特别想听听年轻朋友怎么说~) 要信源:(大众日报——故事里的沂蒙丨智搭火线桥的“沂蒙红嫂”)

0 阅读:0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