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往苏联的专列上,李克农突然笑问毛主席:“主席,你知道美国总统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毛主席顿时来了兴趣,没说话,等待下文。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李克农一板一眼地说:“他第一件事就是看情报要点。否则,这一天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事了!”毛主席立刻听出弦外之音,幽默回应:“我和美国总统不同,是随到随看,不怕多只怕少!” 他笑着点破李克农的心思:“你这个李克农啊!还要给我上课?好!这次去莫斯科,还要同斯大林唠唠你们那摊子事呢!” 这一幕发生在1949年冬毛主席首次访苏的专列上,车厢里暖气氤氲,窗外是苍茫的雪原。李克农此行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保卫领袖安全,又要与苏联协商情报合作。 当专列驶入西伯利亚腹地时,这场看似随意的对话,实则藏着李克农深耕情报战线二十年的智慧试探。他深知新中国即将面对的世界格局,情报工作必须成为领袖决策的“眼睛”。 而毛主席的玩笑话里,藏着对这位“特工之王”绝对的信任。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拍着李克农的肩膀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是个大特务。不过他是我们共产党的特务!” 李克农的名字始终与惊心动魄的谍战相连,1927年国民党在芜湖悬赏五万大洋要他人头时,怀有身孕的妻子赵瑛冒雨狂奔四公里报信,救下丈夫和地下组织。 腹中胎儿正是后来成为解放军将领的李伦,未出生便参与了父亲的情报事业。三年后,李克农与钱壮飞、胡底组成“龙潭三杰”,像三把尖刀插进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 李克农当上上海无线电管理局电务股长,钱壮飞成了中统头子徐恩曾的机要秘书,胡底则掌控天津情报站,国民党的机密文件从他们手中源源不断流向周恩来案头。 1931年4月25日深夜,钱壮飞截获顾顺章叛变的绝密电报。这个中共特科负责人掌握着上海所有中央机关地址,甚至认得周恩来相貌。 千钧一发之际,李克农打破单线联系规则,闯进江苏省委找到陈赓。当特务冲进上海中共秘密据点时,烧毁的文件还冒着青烟,周恩来刚离开五分钟。 陈立夫后来哀叹:“抓住周恩来,只差五分钟!”蒋介石气得摔碎茶杯大骂“娘希匹”。这场惊险博弈被周恩来称为“隐蔽战线最伟大的救援”,而李克农始终淡然:“不过是给中央当了回警卫员。” 当张学良在洛川见到李克农时,这位东北军统帅起初带着居高临下的试探。他故意挑衅:“红军能否放下武器接受改编?”李克农当场拍案而起:“我是谈判代表,不是投降代表!”转身就走。 这番强硬反倒赢得张学良尊重,双方连夜达成停战密约。张学良晚年仍感慨:“此人厉害!”正是这次谈判促成周恩来与张学良的延安密谈,为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1945年重庆谈判前夜,延安窑洞油灯长明。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毛泽东赴渝,毛泽东把情报卷宗递给李克农:“摸摸老蒋的底。” 监听电台破译的密电显示,蒋介石料定毛泽东不敢冒险:“彼若不来,则可昭告天下共党拒和!”李克农断言这是政治讹诈。毛泽东闻言掐灭烟头:“那就去掀了他的戏台子!” 临行时,李克农在机场紧握毛泽东的手哽咽难言,毛泽东却笑他洒“咸豆豆”。二十八天后,蒋介石举杯欢迎毛泽东时笑容僵硬—他桌上那份“毛泽东不敢来”的情报,正是李克农故意放出的烟雾。 开城谈判帐篷里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李克农哮喘发作时蜷在行军床上批阅文件,哮喘稍平复又立即坐镇指挥。 当美方代表霍奇嚣张离席制造僵局,年轻的中方谈判代表冲进帐篷喊“怎么办”,李克农从笔记本撕下纸条,上面写着“坐下去”。 这三个字背后是毛泽东的亲笔指示:“不要怕拖,不性急,敌无所施其技。”整整两年谈判,他靠吗啡压制病痛,五次昏迷被抢救,却坚持“临阵不换将”。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落笔时,他咳出的血染红了胸前勋章。 这位开国上将办公室挂着自题条幅“能谋善断,不矜其功”。苏联克格勃专家曾嘲笑中国情报手段“原始”,李克农反唇相讥:“我们靠交朋友搞情报,你们靠卢布和女人,哪个高明?” 当毛泽东指示对苏情报合作要“毫无保留”时,李克农巧妙执行:“浑身脱得光光,心里秘密不吐口,你就看不到。”十年后中苏交恶,苏联拿着过时情报屡屡误判中国动向,才明白碰上了真正的高手。 1962年2月大雪压城,李克农病逝的噩耗传来,董必武挥泪写下“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将他比作唐朝名相房玄龄与秦汉谋圣李左车。 周恩来在公祭仪式上含泪道破天机:“没有李克农,上海党中央的同志,包括我都不在了。” 这话揭开历史真相,当我们在教科书里读到遵义会议转折、重庆谈判风云时,有位将军始终站在历史的暗影里执棋落子,以无形之手托起新中国的朝阳。 信息来源: 2010-03-12 光明网——“最神秘”上将李克农:未指挥部队打过仗的上将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