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10到15年,中国的高考制度很有可能会消失?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人口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过去几年,新生儿数量锐减,从2016年的1786万跌到2023年的902万,不到十年减少了一半。这让教育资源的压力顺着年龄段往上推。2021年,幼儿园出现了大范围关停潮,上万家倒闭。2023年,小学也开始大批关闭,仅一年就有5600多所学校取消或合并。接下来几年,初中、高中,直到2035年的大学,都会被波及,生源紧缺将成常态。 当学生数量大幅下降,大学的招生格局将彻底反转。过去是考生拼命争抢名额,未来很可能是学校主动上门争抢学生。 以2025年为例,大学毕业生预计1222万人,而新生儿只有900万,就算全进大学也填不满现有容量。 那时大学文凭的价值自然会下滑,不少民办和排名靠后的高校,会用降学费、送住宿等方式吸引入学。 但这只是表层变化,更大的挑战是人工智能的全面普及。不到十年,大量基础性工作都会被AI和机器人取代,制造业、餐饮、服务甚至一些教学岗位,都可能让机器来完成。 机器人可以全天候高效工作,不需要工资和休息,效率明显超过人类。一旦这种技术广泛落地,社会整体生产能力会极大提升,而人类劳动力的需求会显著减少。 对于“10后”、“20后”来说,他们将进入一个传统职业路径不再稳妥的时代。 大多数他们学的技能,都可能被AI轻松替代,甚至记忆、计算等脑力领域,人类也比不过机器。 这种环境下,如何让孩子具备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自我支撑,比考高分、进好学校更重要。 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未来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社会里有寄托。同时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缺乏竞争驱动力的环境时不至于迷失。 这种变化未必全是坏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教育太强调应试,学生像流水线产品一样被筛选,能上大学的不一定是最有创造力的孩子。 生源减少可能会逼着教育系统转型,让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而AI取代部分工作,也可能释放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机会,去做那些需要创造、判断、情感和人文关怀的事情。 这要求下一代拥有的是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不是死守一门技能。教育如果能顺应这个大趋势,也许会走向更健康的形态。 你觉得,十几年后的教育和工作格局,会是机会大于挑战,还是反过来呢?
欢迎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