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爱!8月6日,河南,七旬老人每天到书店算高一数学题。老人称:“没读过高中,

千奈叶教学 2025-08-18 19:54:00

满满的爱!8月6日,河南,七旬老人每天到书店算高一数学题。老人称:“没读过高中,也不是老师,孙女要上高中了,自己来了解高中书回家教孩子。” 河南新乡的一家书店里,最近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坐在地上埋头演算,草稿纸写满公式,练习册翻得卷边,这位70岁的爷爷并非数学老师,也没上过高中,却为了给即将升入高中的孙女辅导功课,每天雷打不动来书店自学高一数学。有顾客拍下这一幕发到网上,网友感慨:“这是‘活到老学到老’最生动的诠释。”

老人坦言自己基础差,一道题常要反复推导几小时,书店店员说,他总挑角落位置,怕影响别人,偶尔还会向路过学生请教。孙女并不知道爷爷的“秘密行动”,只发现他最近常问自己“函数难不难”。这种“笨拙”背后,藏着老一辈特有的浪漫,他们或许不懂现代教育理论,却愿用最原始的方式陪孩子成长。

类似的事并不少见,四川一位72岁奶奶曾为给收养的孙女补课,重学初中几何,关节疼到站不起来仍坚持做题;更有老人用纳鞋底教分数、用菜价口诀启蒙代数,把生活变成课堂。

这些银发学习者的坚持,往往带着时代烙印,他们年轻时因条件所限错失教育机会,如今把弥补遗憾的渴望转化为隔代的托举。就像山东83岁的张金凤,退休后仍每天骑车去图书馆抄写养生笔记,她说:“年轻时书太少,现在看到满架子的书,总觉得读不够。”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潜移默化影响着孙辈,她的孙女从小跟着泡书店,如今已成学霸。

心理学家指出,祖辈的终身学习行为能激发孩子内驱力,比单纯说教更有效,老一辈的教学方式看似“土”,却暗合教育本质。

有研究显示,祖辈用生活场景启蒙数学的孩子,解题灵活度比培训班学生高30%以上。比如用麻将教概率、用毛线演示几何,抽象概念瞬间具象化。河南这位爷爷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演算步骤恰是最佳示范,学习没有捷径,专注与耐心才是硬道理。 网友热评:“爷爷的草稿纸比我期末复习笔记还工整,破防了!” 年轻人抱怨“学不动”时,这些老人正用行动证明:学习从来与年龄无关,只与热爱有关,最贵的补习班,其实是爷爷奶奶用岁月攒下的陪伴。 当“隔代教育”常被诟病溺爱或落伍时,这些事提供了新视角,在快餐式教育盛行的今天,老一辈的“慢”反而成了稀缺资源。如果你是孩子父母,会鼓励祖辈参与教学吗?

0 阅读:6
千奈叶教学

千奈叶教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