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俄乌战争三年多,英国换了4位首相,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全力支持乌克兰的。法国德国从一开始的“和稀泥”,到现在成了送武器最积极的“急先锋”。 2022年2月,普京的坦克越过乌克兰边境时,欧洲刚开始的表现简直像一出矛盾重重的戏,英国人反应快,第一时间就送了军援;德国人却还在为几千顶头盔纠结来纠结去;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反复劝着 “别羞辱俄罗斯”。 可谁能想到,三年多过去,剧情完全反过来了:曾经态度含糊的德法两国现在成了援助乌克兰最积极的国家,豹2坦克在顿巴斯开得震天响,斯卡普导弹直冲着俄军阵地去,至于英国更是铁了心,哪怕首相从约翰逊换到斯塔默换了四位,对乌克兰的支持稳得像大本钟一样,一点不含糊。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以前总觉得经济一体化能带来永久和平的欧洲,一下子变了脸? 战争刚开始时,欧洲大陆的表现真有点像1938年的慕尼黑事件,那时候的欧洲好像还沉浸在经济融合的美梦里,对眼前的危险故意视而不见,比如德国,因为超过四成的天然气都靠俄罗斯,柏林的态度特别暧昧,只愿意给些头盔,结果被乌克兰公开嘲讽了。 前总理朔尔茨的犹豫,加上马克龙跟普京频繁打电话,都说明欧洲大国一开始的想法还在妥协谈话上,可惜他们没看明白,普京要的根本不是谈判桌上让点步,而是想把整个东欧变成自己的战略安全区域。 但战火这东西最能让人清醒,它一下子扯掉了欧洲那种自我安慰、妥协退让的想法,从 2023 年起一切都变了,欧洲的政治精英们痛苦地发现,妥协换不来和平,只会让侵略者胃口更大。 德国先动了起来,从2023年初彻底不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后,腰杆立马硬了,不仅同意送豹 2 主战坦克,还一下子成了除美国之外第二大军援国。 法国也换了角色,不再当“劝和大使”,转而给乌克兰送斯卡普远程导弹,甚至开始训练乌克兰飞行员开 “幻影” 战机,这一步棋既是帮乌克兰,也是想让法国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里多些话语权。 在这场集体转变里,英国的角色挺有意思,四年换了四位首相,政府换得飞快,可在支持乌克兰这件事上却显出了跨党派的高度一致,这背后,是英国 “脱欧” 后急着找新定位的焦虑,全力帮乌克兰既是它维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办法,也是巩固跟美国特殊关系的关键一招。 德法这对欧洲的核心国家的转变态度就更复杂了,既有共同的恐惧也各有各的小算盘,他们共同担心的其实是一个问题:“要是乌克兰垮了,下一个会是谁?” 战争拖着打,让欧洲不得不正视俄罗斯可能把战火烧到北约东翼的风险,毕竟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离得那么近,这种实实在在的威胁才是德法转向强硬的深层原因。 再往细了说,两国还有各自的盘算,德国摆脱能源依赖后急着洗刷历史包袱,想借这个机会重新树立自己欧洲领导者的形象。 而法国看得更远,马克龙希望借乌克兰危机加快推动“欧洲战略自主”,不再太依赖美国,确保法国在未来欧洲安全架构里能站在核心位置,而不是被美俄这样的大国边缘化。 可是,欧洲这份“靠恐惧和利益撑起来”的新共识,正面临大洋彼岸的严峻考验,特朗普可能重新上台,这位以前放话“24小时结束战争” 的前总统,现在又传出跟普京在阿拉斯加密谈的消息,这让欧洲精英们真慌了。 听说马克龙的电话都成了热线,柏林、华沙那边不停地打过来,欧洲这才猛然醒悟,过去几十年靠北约保护伞过的安稳日子可能真要到头了,他们不得不担心,万一有一天,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把欧洲“卖了”,欧洲说不定还得帮着数钱。 与此同时,前线的现实比政治上的焦虑更残酷,俄军正用 “蚂蚁搬家” 的战术每天往前挪几百米,一点点啃乌军的防线,消耗着乌军。 乌克兰的弹药都开始按“颗”来分配了,兵源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虽然泽连斯基在国内坚持 “绝不割地”的政治正确,但前线士兵心里恐怕都在问:“还能撑多久?” 而在后方,西方的耐心也在被慢慢磨没,美国的援乌法案在国会推进得磕磕绊绊,德国经济因为制裁陷入衰退,法国农民还在抗议军援占了太多预算,乌克兰就像一场马拉松的领跑者,可身后的赞助方已经开始嘀咕:这场仗还得烧多少钱才能看到头? 战争的结局无非几种:乌克兰奇迹般反攻胜利,可能性微乎其微;俄罗斯内部崩溃,变数太大;最有可能的是一场 “冻结冲突”,双方打累了达成临时停火,但根本问题还是悬着没解决。
拒绝历史重演!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克兰外交部长西比加表示,如果要求乌克兰以领土让
【175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