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警告:中国要警惕,俄罗斯背后的真正意图! 不少人看俄美天天掰手腕,心里可能都琢磨:“这俩闹得越凶,咱中国不就越能坐收渔利吗?”可金灿荣教授偏把这层“想当然”的窗户纸捅破了。 他反复提醒,别盯着俄美对抗的热闹,更要琢磨俄罗斯背后藏着的真实心思:国际舞台上没有“无条件的兄弟情”,俄罗斯的每一步棋,最先算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账。 要知道,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但不是“盟友”。 这俩词差在哪儿?金灿荣没少解释,结盟就像俩人绑在一根绳上,对方往哪儿跑,你就算不情愿也得跟着动。 可“战略协作”是啥?是咱俩目标一致的时候一起使劲,比如都想打破美国的霸权封锁,都想在能源、贸易上少受西方牵制,但各自的路还得自己走,不能因为合作就丢了自己的主动权。 再看经济合作这事儿,表面上中俄你卖能源我卖工业品,挺热闹,可里头的“门道”不少,俄罗斯的“利益优先”藏都藏不住。 就说中国车企吧,前些年欧盟对中国汽车加税35%,咱车企转头扎进俄罗斯市场,当时俄罗斯那叫一个欢迎,又是免税收又是给土地,长城、吉利的车在俄罗斯街头没多久就随处可见,市占率一度冲到40%以上。 可等俄罗斯本土的拉达汽车缓过劲儿来,画风立马变了。 2023年10月,俄罗斯突然把汽车报废税提了70%还多,这一下就把中国车的低价优势给掐没了。 更气人的是,中国车企想在俄罗斯建厂扎根,审批流程能拖个一年半载,地方政府要么不配合,要么狮子大开口要配套利益,配套的零部件供应链也卡脖子,明明是来合作的,最后倒像被架着走。 你看,俄罗斯一开始欢迎咱,是因为西方车企撤了,它缺车;现在本土品牌起来了,就赶紧调整政策,哪管咱之前铺的销售网、囤的库存? 这不是说俄罗斯坏,而是它太清楚自己要啥:先用中国的产能填坑,再护着自己的产业,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的利益最要紧”。 能源合作也是个典型例子。这些年中俄天然气管道修得挺欢,俄罗斯给咱的气价确实比给欧洲的低,可别以为这是“照顾兄弟”。 俄罗斯是怕欧洲那边因为制裁,彻底断了买气的路,得找个稳定的大买家,中国刚好是最佳选择。 而且俄罗斯在供应上,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2023年冬天欧洲能源紧张那阵,俄罗斯曾悄悄调整过对中国的供气节奏,优先保障了国内和部分欧洲“友好国家”的需求。 虽然后来补上了,但这事儿也说明:一旦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或者俄罗斯有更紧急的需求,咱的能源进口也得跟着它的节奏走,不是咱想啥时候要、要多少就能说了算。 还有小麦出口,俄罗斯是全球小麦出口大国,这些年给中国的出口量不少,但它同时又限制中国农业企业在俄租地种粮,怕咱掌控了它的粮食产业链。 再往地缘政治上看,俄罗斯的“小心思”更明显。 中亚那片地方,俄罗斯一直把它当“自家后院”,早年苏联时期就深耕多年,现在虽然苏联没了,但俄罗斯还想握着中亚的主导权。 咱中国这些年跟中亚搞“一带一路”合作,修铁路、建工业园,比如中吉乌铁路,俄罗斯嘴上说支持,可心里其实挺纠结。 它怕中亚国家跟中国合作多了,就不那么听自己的话了。 所以俄罗斯一边推动“欧亚经济联盟”,想把中亚国家圈在自己的经济圈子里,一边又对中国和中亚的合作设隐形门槛,比如要求中亚国家在中俄之间“平衡立场”。 事实上,俄罗斯要的是地缘影响力,咱要的是共同发展,要是咱没看清这一点,盲目觉得“中俄一条心”,说不定哪天就会在中亚合作上碰钉子。 还有军事合作这块,也能看出俄罗斯的“底线”。 这些年中俄联合军演不少,海军一起在太平洋巡航,陆军一起搞反恐演练,看着挺默契,可俄罗斯在关键武器出口上,一直留着一手。 比如苏-57隐形战斗机,俄罗斯早就卖给印度了,却迟迟不卖给中国;还有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卖给中国的型号,也比卖给俄罗斯自己军队的,要“简化”一点。 为啥?金灿荣分析得透:俄罗斯怕中国在军工技术上超越它,毕竟中国的军工发展太快了。 所以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也是“有限度的合作”,核心利益绝不让步。 当然了,金灿荣说“警惕俄罗斯的真正意图”,不是让咱跟俄罗斯闹掰,而是让咱别犯“天真病”。 国际政治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种“背靠背”的合作是双赢,但不能变成“肩并肩”的捆绑。 说到底,金灿荣的提醒,是给咱提个醒:大国博弈就像下围棋,每一步都得算到自己的后路。 俄罗斯是个靠谱的合作伙伴,但它首先是个“为自己着想的大国”,咱得看清它的利益诉求,守住自己的战略底线。 这样才能在中俄合作中不吃亏,也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里,稳稳当当走好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光明网,参考消息
乌克兰惊现“3000公里核弹”!普京深夜紧急开会,背后真相太刺激2025年8月
【8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