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在和秘书胡乔木谈论三国时问:“诸葛亮和曹操谁更厉害?”胡乔木说,诸葛亮必定是正义的一方,但毛主席笑着说:“古书和唱戏里,都把曹操说成大白脸,奸诈阴险,实际上曹操足智多谋,是很了不起的。” 毛主席之所以为曹操翻案,其实不仅仅是因为曹操才华出众,而且功绩无数。毛主席为何如此喜欢曹操呢?为什么对曹操如此推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曹操出众的文学才华。毛主席曾在《沁园春・雪》中评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他眼中,评价古代帝王不仅要看其政治上的成就,文学才华亦是重要考量因素。而曹操正是一位兼具政治才能与文学天赋的人物。 毛主席对曹操的诗歌极为欣赏,他称赞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还评价其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是其建安十二年率军平定乌桓后,在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作。曹操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大海,心中豪情迸发,于是挥笔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样的千古名句,整首诗尽显疏朗开阔的气势以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毛主席对这首诗喜爱不已,还曾让女儿去阅读曹操的这首“碣石诗”。并且,毛主席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深受曹操诗歌的影响,其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就是对曹操的直接肯定。 其次,曹操的政治功绩也深获毛主席认同,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魏国,还对东汉诸多恶政进行了改革,同时积极发展生产、督促开荒以及大力提倡节俭。毛主席曾明确指出,这些都是曹操不可磨灭的功劳。在对待割据问题上,曹操与刘表形成鲜明对比。据《魏书刘表传》记载,刘表在公元200年时已经占据“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万余”,但毛主席批注评价他是“做土皇帝”,而曹操却并不屑于如此割据称霸的行为。 另外,曹操“不杀俘虏”的政策也让毛主席颇为赞许。刘表初到荆州时,将举兵谋反的人抓住后全部斩杀,而毛主席在“皆杀之”三字旁特意批注“杀降者,孟德不为也”。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其实也与毛主席本人所秉持的理念相契合,像红军时期,毛主席就制定了不杀俘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亲自签字特赦国民党战犯,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广阔胸襟。 再者,曹操对待身体的态度或许也引发了毛主席的共鸣,在古代,人均寿命不长,曹操却相当关注自身健康,最终能在医疗条件欠佳的年代活到65岁,这实属不易。毛主席也曾表示曹操戎马一生还能掌握自己命运,这样的寿命已算不错。实际上,毛主席自身也是极为注重锻炼身体的革命家,青年时期就撰写了《体育之研究》,强调好身体对成就宏伟大业的重要性,而且他一生都保持着登山、游泳的爱好,即便到73岁高龄还畅游长江。 另外回到开头,明清以来,曹操在小说和戏剧舞台上多以奸臣形象示人,但毛主席从青年时代起就不认可这种看法,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坚持要为曹操翻案。他觉得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那些将曹操描绘成白脸奸臣的形象,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1957年,毛主席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就曾讲道:“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毛主席对曹操的钟爱,源自曹操在文学、政治等多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与独特品质,也是毛主席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以客观、全面视角看待历史人物的体现。曹操的诸多特质,无疑与毛主席自身的理念、抱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标准有着不少契合与共鸣之处,这才让曹操在毛主席心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19点赞】
悟者(范维)
拜托,曹操在三国演义里的诗是罗贯中写的吧。[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