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台湾省国民党籍民代王鸿薇因在公开谈话中喊祖国大陆为“中国”,引发内地同胞的愤慨,有人斥责王鸿薇刚刚挺过大罢免就有些得意忘形,孰不知这已经是常规操作了。 在今天的台湾地区,公开认自己的 “中国人” 身份早已不是件轻松事,更像在政治雷区里挪步,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爆舆论炸弹,这道无形的高压线悬在每个公众人物头顶,连国民党元老都躲不过。 前领导人马英九不过说句 “两岸都是中华民族”,就有人喊着要以 “通敌叛岛” 治他的罪;花莲市国民党代表蒋邦法,只因一句 “统一是早晚的事”,就遭绿营围堵,甚至被逼迫 “切腹谢罪”;就连同党 “立委” 翁晓玲,奥运期间为选手加油时说 “中华健儿是中国人的骄傲”,也立刻被铺天盖地的声讨淹没。 而这时,国民党高层往往选择 “策略性沉默”,只剩马英九一人出声支援。 王鸿薇就尝过这种滋味,2020 年,她在央视节目里称蔡英文为 “台湾地区领导人”,立马被绿营扣上 “舔陆卖台” 的帽子,挨了好一阵子政治攻击,这些前车之鉴听起来让人窒息,也让 “中国” 这两个字成了需要反复掂量才敢说出口的敏感词。 而这种人人自危的氛围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背后是民进党二十多年来主导的系统性 “去中国化” 工程,从陈水扁上台起,“本土化” 被捧为圭臬,一场重塑社会认同的行动也就开始了,教育上大幅修改教科书,将完整中国史降为 “东亚史” 章节,试图切断年轻一代与中华历史的联系;文化上刻意淡化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 还一边用公款养着特定的 “本土文化” 打手 —— 就像王鸿薇曝光的亲绿歌手 “大支”,几年间拿了上千万新台币补助,作品不是骂在野党,就是攻击心怀祖国的艺人。 这套组合拳的 “成效” 很 “显著”:台湾大学 2023 年调查显示,近七成年轻人自认 “台湾人”,认同 “中国人” 身份的只剩约 25%;更讽刺的是,政治大学 2020 年的数据显示,连国民党支持者里认 “中国人” 身份的比例都跌破了三成。 社会撕裂越来越厉害,不少家庭定下 “回家不谈政治” 的规矩,公共场合的政治争论甚至能演变成餐厅群殴这样的闹剧。 在这样的风气里,王鸿薇和她身后的国民党上演了一出矛盾的 “变形记”,2023 年初刚当选时,王鸿薇还敢指着民进党鼻子骂,说他们 “反中政策坑惨了岛内小商户”;可绿营发起罢免案后,她的生存策略悄悄变了,表面上强硬回怼,私下里的话风却不自觉向绿营的标准靠拢。 这种摇摆,在她对马英九的态度上看得最清楚:罢免危机时,她拍着胸脯说 “丢了饭碗也要挺马英九”;才过两个月,当马英九提出 “和平统一” 论述,她却赶紧躲进 “台湾前途由 2300 万人决定” 的 “安全壳” 里。 这其实是整个国民党 “身份漂流” 的缩影,从党主席朱立伦提模糊的 “亲美友中”、刻意绕开 “九二共识”,到为拉拢年轻人把 “台湾主体意识” 捧为圭臬,国民党正一步步丢掉自己的核心主张。难怪深蓝精英张亚中等人痛批他们 “立场模糊、没骨气”,也难怪基层支持者犯迷糊:“越来越听不懂国民党在说啥了。” 可政治上的 “去中” 与经济上的 “依中”,偏成了台湾社会最拧巴的悖论,虽说 “亲中” 标签在政治上能要命,但经济账本上的数字骗不了人:2024 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占比仍高达 38%,全年贸易顺差超 1200 亿美元,大陆市场依旧是无数台湾企业的生命线。 这种政治排斥与经济依赖的矛盾让国民党这样的政党想在夹缝里走投机路线,王鸿薇们把 “中国” 和 “台湾” 当两块招牌轮流用,或许能暂时躲过绿营的炮火换得片刻安稳。 但这不仅模糊了台湾作为中国一个省的法理定位,更给岛内 “拒统” 势力递去了危险的定心丸,历史的账翻得慢却总有算清的那天,这种饮鸩止渴的政治投机消耗的是政党的核心价值,透支的是民众的最终信任。
从台中到台北:一句“中国人”撕开的蓝营裂缝,卢秀燕困在中间。近期卢秀燕在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