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梅子的演唱会取消了。是主办方「钱不够了」。听起来像个笑话,门票早已售罄、粉丝全家出动的演出,居然在开场前两天被一句「没钱了」草草终结。 我觉得,最讽刺的是这个行业早已习惯「赌一把」。 你想想看,主办方甘肃红色印象艺术团,在合同签订后两个月里,一边收着票款,一边拖欠场地费、安保费,甚至舞台都没搭好。 他们知道资金问题后,还选择用「拖」和「瞒」来掩盖。直到最后一刻,才把锅甩给「不可抗力」。这种操作,与其说是「创业失败」,不如说是「诈骗式经营」。 更荒诞的是,龙梅子团队直到演出前两天才发现真相。这是整个行业对「主办方」缺乏基本信任机制的表现。 在国内,艺人签演出合同时,往往只盯着保底费和分成比例,却没人去查对方账户余额、负债情况,甚至不设资金冻结条款。 我们总说「商业合作需要信任」,可当信任变成「赌对方不会跑路」时,风险早就埋下了。 粉丝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有人提前半年订机票酒店,有的租了专业应援设备,还有的全家从外地赶来。 他们的钱,就这样被一场「临时破产」的声明吞掉了。更难受的是,他们买的还有「期待」。当期待被撕碎时,退款流程再快,也补不回那份失落。 我觉得这事件最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监管的真空。 国内演出市场看似火热,实则乱糟糟的。小型主办方靠「情怀」入场,却不用承担资金链断裂的代价;艺人团队忙于接单,没空追问「对方有没有还钱能力」;票务平台更是只管卖票,出了事就甩锅给「主办方」。 这种「谁都能来分一杯羹」的生态,让粉丝成了最后的替罪羊。 有人说,追责主办方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小公司连营业执照都挂靠在别处,账上早就没钱了。法律程序走完,粉丝能拿回几成赔偿? 我们不能总靠「道德谴责」来维系行业秩序。 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资金监管(比如第三方托管账户)、没有对主办方资质的硬性审核、没有对违约行为的高额惩罚,类似事件只会一再重演。 龙梅子的道歉视频里,她反复说「对不起」,但我觉得她最该说的,是「不会再发生」。可惜,这句话不是她能决定的。
龙梅子的演唱会取消了。是主办方「钱不够了」。听起来像个笑话,门票早已售罄、粉丝全
智远行业评论
2025-08-16 22:21: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