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开战,美军将全面轰炸中国?!100 岁的基辛格早就发出过警告:“美国盟友再多也没有用,一旦中美两国开战,最后参战并站队美国的国家只有三个!” 太平洋舰队的推演沙盘上,关岛基地的战机起飞航线被反复涂改,五角大楼的分析师们盯着中国沿海的防空雷达分布图,额头上渗出细汗。 他们模拟了上千架战机突袭中国能源设施的场景,却发现每一次推演结果都在重复同一个困境:前两波次战机的损失率始终突破 60%,而中国内陆的后备发电站能在 72 小时内恢复 80% 的供电能力。 福建沿海的某型远程预警雷达,其探测范围已覆盖第二岛链,美军战机刚从航母升空,就会被实时捕捉轨迹,这种透明化的战场态势,让兰德公司的 “轰炸剧本” 成了纸上谈兵。 基辛格在纽约的书房里,指着世界地图上的三个红点对助手说:“只有这几个地方会跟着美国蹚浑水。” 东京湾的集装箱码头里,日本商船正卸载着中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这些货物占日本车企供应链的 41%,经济产业省的秘密报告显示,若参与对华战争,日本将在三个月内面临 50 万人失业。 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民众举着标语抗议,反对美军扩建基地,民调显示 73% 的人拒绝卷入中美冲突,他们清楚,自家铁矿砂 80% 销往中国,一旦开战,港口的起重机将锈成废铁。 菲律宾马尼拉的海鲜市场上,商贩们对着中国冻品集装箱发愁,这些来自南海的渔获占市场供应的 65%,总统府的幕僚私下承认:“嘴上硬气是为了讨价还价,真要选边站,饭碗比口号重要。” 中国西部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正穿越戈壁,这条能抵御电磁脉冲攻击的能源动脉,将新疆的风电、光伏输送到东部,与沿海的核电、水电形成互补网络。 某能源基地的地下控制室里,工程师们演示着分布式供电系统的切换 —— 即使沿海电站受损,内陆的备用机组也能在 15 分钟内接入电网,这种韧性在去年的演习中得到验证:模拟轰炸后,民生用电保障率仍达 92%。 东南沿海的港口群里,无人集装箱码头的机械臂正昼夜作业,这些设备的核心芯片已实现国产替代,而分散在长江、珠江流域的内陆港,正通过铁路专线与沿海形成联动,某港务集团的应急手册上写着:“即使封锁三个主要港口,剩余运力仍能满足 70% 的物资周转。” 美国国会山的听证会上,军工巨头的 CEO 们在回答 “能否承受对华战争” 时,眼神闪烁其词。 华尔街的分析师算出一笔账:若中美全面脱钩,美国半导体行业将损失 1.2 万亿美元市场,苹果、高通等企业的股价可能腰斩。 更棘手的是国债市场,中国持有的 1.2 万亿美元美债若集中抛售,将引发连锁反应,这也是白宫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始终绕不开的 “经济软肋”。 台湾海峡的货轮依旧穿梭不息,高雄港的集装箱上,“中国制造” 的标识随处可见。当地工商团体的内部报告显示,台湾电子产业 70% 的原材料来自大陆,若爆发冲突,台积电的晶圆厂将因断供停工。民进党当局嘴上喊着 “抗中保台”,却偷偷让企业增加大陆供应链的库存,这种矛盾的操作,暴露了 “倚美谋独” 的虚幻。美国在台协会的官员私下对台方说:“别指望美军会为你们牺牲,军售只是生意。” 中国火箭军的某训练基地里,东风导弹的起竖时间比三年前缩短了 40%,靶场的毁伤评估报告显示,对关岛军事设施的模拟打击精度已达米级。 而在南海的岛礁上,永暑礁的机场跑道可起降大型运输机,渚碧礁的雷达站能追踪方圆 500 公里的目标,这些前沿部署形成的防御体系,让美军的 “介入计划” 充满变数。 一位参与过推演的军官坦言:“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炸到中国,而是炸了之后,美国本土会不会遭殃。” 基辛格的警告正在被现实印证。当美国试图拉拢盟友搞 “联合军演” 时,德国拒绝派遣军舰穿越台海,法国表态 “不选边站”,连英国都只派了艘老旧的护卫舰凑数。 这些国家的企业比政客更清醒:中国的 14 亿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不是任何国家能轻易割舍的。 欧盟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若跟随美国制裁中国,欧洲企业将损失 2300 亿欧元,这相当于 1.5 个希腊的 GDP。 中美之间的较量,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中国在新能源、5G、高铁等领域的突破,构建起新的竞争优势,这种实力的积累,让美国的 “轰炸威胁” 越来越失去威慑力。 就像基辛格说的:“两个核大国的冲突没有赢家,理智终将战胜冲动。”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道红线谁也不能碰,美国若执意玩火,最终只会引火烧身。 来源:中巴联合发射卫星,巴方猛夸两国友谊,但有些事情必须讲清楚—搜狐
美国智库发出惊人言论:如果台海真的打起来,美军应该先下手为强,直接轰炸中国本土的
【274评论】【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