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李鸿章死后,给子孙留下4000万两白银和数万亩良田,没想到52年后,他的孙子,43岁的李子嘉竟活活饿死,死后身上只裹了一张薄席。 1901年秋,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为子孙留下了庞大家业:据《李文忠公全书》记载,仅现金就有4000万两白银,在上海、芜湖等地还有数万亩良田和多处房产。 52年后的1953年,一个震惊的消息传来:李鸿章的嫡孙李子嘉饿死在芜湖郊外的茅草屋里,身边只有一张破草席,这个曾经富甲天下的家族,用半个世纪演绎了从金山银海到一贫如洗的巨大反转。 同样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结局却截然不同,1885年他病逝福州时,家中几乎没有积蓄,连丧葬费都是学生们凑的,但他的后代们却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教育家、科学家、工程师。 李鸿章的财富积累确实惊人,他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掌管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洋务企业,据当时《申报》报道,仅轮船招商局一家,李鸿章每年就能获得数十万两白银的分红。 更大的财富来源是对外交往中的“灰色收入”,俄国为了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曾向李鸿章支付300万卢布,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足见数额之巨。 相比之下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窘迫令人动容,军费不足时他变卖了家中的字画古董,甚至抵押了祖宅,据《左文襄公全集》记载,他曾写信给胡雪岩说:“此行如有不测,家中老幼全靠你照料。”李鸿章给儿孙们留下的是享不尽的财富,却没有留下持家的智慧,他的儿子李经方虽然也做过外交官,但更多时候沉迷于收藏古玩。 到了李子嘉这一代,败家的速度更是惊人,据芜湖当地史料记载,李子嘉21岁就开始出入赌场,一夜输掉几千两银子是常事,他还曾为了赎回一个花魁,连祖宅都抵押了出去。 左宗棠虽然没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却留下了“读书明理,报效国家”的家训,他的儿子左孝威成为著名的水利专家,孙子左景权在清华大学研究工程技术,曾孙左景伊则投身教育事业。 两人的理念分歧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朝廷内部就国防重点发生激烈争论,李鸿章主张重点发展海防,认为新疆“徒糜饷而已”。 左宗棠则坚持塞防的重要性,他在奏折中写道:“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不能高枕无忧。”历史证明左宗棠的判断是正确的:新疆的战略价值远超当时人的想象。 1884年的中法战争成为两人最后的较量,左宗棠已是72岁高龄,仍然请缨赴闽督战,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法人虽小,不可轻视,然若战端一开,当令其知中华之威。” 李鸿章则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实力有限,不宜与法国正面冲突,最终签订的《中法新约》虽然保住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名义,但实际上法国获得了在越南的特权,左宗棠听到和约内容后气得吐血,不久就病逝福州,而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屈辱更加深重。 从两个家族的百年变迁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价值观念的长远影响,金钱可以带来一时的辉煌,但精神财富才能传承久远,当李家后人靠变卖祖产度日时,左家子孙正用知识和品格在各自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信源:当时只道是寻常——李鸿章至李瀚章家书一则欣赏
1885年,左宗棠病逝,朝廷命人清点这位一品大员的家产。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3评论】【3点赞】
故乡的石板路
注意鹅粉们!个别鹅粉竟然公开承认,如果穿越回去,会捅左公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