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不算是顶级阳谋?厦金大桥开工的时候,台当局是不同意的,但大陆这边还是正常推进,起点定在厦门思明区香山游艇会,一共修了19.6公里,主线有17.34公里直接通向翔安机场,另外还有2.27公里的支线,整座大桥按照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跨海部分是八车道,限速定在每小时100公里,连收费标准都早早定好了,整个工程一直没停过。 这场景让人一下就想起当年的金门供水工程,2018年,福建晋江的淡水通过海底管道送到金门,解决了岛上缺水的老大难问题。 那会台湾官方嘴上也嘀咕过什么“安全顾虑”,但水管一通,居民用上便宜又稳定的水,生活便利摆在眼前,谁还去较真那些争议? 金门人用着大陆的淡水,日子过得舒坦,早就没人提当年的顾虑,厦金大桥走的也是这条路:先把东西建起来,用实打实的便利去化解对岸的犹豫。 大陆推进这工程的节奏,简单说就是“定了就干”,施工没停过,从桥墩浇筑到智能设备上场,工程队有条不紊往前赶。 这桥不只是条交通线,更是经济线、民生线。主路直通翔安机场,支线辐射周边,未来金门到厦门的物流、旅游、人员往来成本都能降下来。 对金门来说,这可是实打实的商机,旅游、零售、物流,哪样不得借着大桥的东风往上走? 金门本地人也不是没想法,2023年还搞过一次建桥的联署,结果只凑了734个人签名,远没到预期。 这数字背后,是金门人对大桥的复杂心思:既想要便利,又担心安全和身份问题。 台湾的民进党更直接,拿“政治安全”当理由把提案否了,岛上居民和当局还为此吵过一架。 可不管怎么说,大桥的轮廓一天天清楚,金门人抬头就能看见对岸的工程船,这种“看得见的未来”正在慢慢改变岛上的心理预期。 以前岛上靠地下水和海水淡化,成本高还不稳定。大陆的管道一接通,稳定又便宜的淡水直接改善了生活,还顺带推了把岛上的经济。 现在供水项目跑了八年,早就成了金门人离不开的一部分,厦金大桥的路数也差不多。 桥建好后,金门到厦门的距离从“天远地远”变成“一桥之隔”,货物不用绕道,游客来往更方便,岛上的经济肯定更活络。 金门和厦门隔着条海,历史上、文化上渊源深厚,大桥通了,亲戚走动、商贸合作都顺畅,时间久了,岛上人对“两岸”这词可能就不那么敏感。 就像当年供水工程,现实的需求总能一点点冲淡那些意识形态的隔阂。 岛上经济靠旅游,过去大陆游客占了快一半,疫情后游客少了,经济压力让不少人开始重新琢磨和大陆的联系。 大桥通了,游客能回来,投资可能跟上,物流、零售都能活起来,这种看得见的利益,正让金门人对大桥从观望变成有点期待。 厦金大桥的意义,不只是连通两座岛,它更像一种姿态:大陆愿意用基础设施为两岸铺路,不急着逼对岸表态。 这种方式看着温和,实则像春雨,慢慢渗进人心,就像金门供水改变了岛上生活,大桥也可能重塑金门人的经济和心理图景。 两岸的僵局从来不是靠嘴上争能解开的,大桥也好,供水也罢,归根结底是用实实在在的便利去拆那些抽象的分歧。 金门人看着桥墩一天天立起来,感受到的不仅是工程的进度,还有一种未来在靠近的踏实感。 等到桥全线通车那天,岛上的商铺可能更热闹,游客可能更多,生活可能更方便,那些曾经的顾虑,或许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时间磨平。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看绿媒谈馆长来深圳之行,简直让大陆人看得傻眼。台湾的绿媒不管是主持人还是嘉宾
【2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