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很早就认识到德国地理位置的尴尬:“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为此,俾斯麦编织了一张复杂的外交网,这一政策被称为“五球不落”,即让其他五个强国如球一般,被德国摆布在手掌之间。 德国统一后,其他国家看到的是崛起的强权,俾斯麦看到的却是四面楚歌的危机。这位”铁血宰相”深知武力能征服敌人,但只有智慧能征服时间。他要用外交这把无形的剑,为德国在列强环伺的欧洲杀出一条血路。 1815年出生的奥托冯俾斯麦是典型的普鲁士容克贵族,但他的政治眼光远超同时代人。1862年担任普鲁士首相后,他通过三次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先是1864年联合奥地利打败丹麦,然后1866年反手击败奥地利,接着1870年痛打法国。三场战争下来,德意志帝国横空出世,成为欧洲大陆新霸主。 但俾斯麦并没有因为胜利而冲昏头脑。统一后的德国让他忧心忡忡,因为这个新生帝国的地理位置实在太要命了。德国处在欧洲正中央,东边是俄国,西边是法国,南边是奥匈帝国,北边还有海上霸主英国虎视眈眈。用俾斯麦自己的话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更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这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法国被普法战争打得鼻青脸肿,正琢磨着报仇雪恨;俄国在巴尔干跟奥匈帝国磕磕碰碰,随时可能擦枪走火;英国看着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心里也不是滋味。如果这些国家联起手来对付德国,那德国就算再能打也扛不住。 面对这种四面楚歌的局面,俾斯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五球不落”外交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思想是让英、法、俄、奥匈、意大利这五个强国像杂技演员手中的球一样,被德国巧妙地操控着,保持平衡。 具体怎么操作呢?俾斯麦的思路很清楚:首先把法国彻底孤立,不让它找到盟友;然后拉拢其他几个大国,让它们之间的矛盾通过德国来调解,这样德国就成了欧洲外交的中心枢纽。 对法国,俾斯麦采取的是铁腕政策。他深知德法两国是世仇,和解基本没戏,所以干脆就让法国一直孤零零地待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比如1875年搞的”战争在望”危机,就是为了试探各国对法国的态度。 对英国,俾斯麦选择示好。虽然德国工业发展很快,但俾斯麦知道现在还不是跟英国翻脸的时候。他故意放慢德国海军建设的步伐,还在非洲殖民问题上给英国让步,就是为了不让英国觉得德国是威胁。 最复杂的是处理俄奥关系。这两个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但俾斯麦硬是把它们拉到一起,搞了个”三皇同盟”。当然,这个同盟并不牢固,经常因为巴尔干问题闹矛盾。 1887年,俾斯麦外交技巧的巅峰之作出现了——“再保险条约”。这个与俄国签订的密约规定,如果任何一方与第三国作战,另一方将保持中立,但不适用于德国攻击法国或俄国攻击奥匈帝国的情况。这样一来,德国在对法作战时能确保俄国中立,俄国在巴尔干行动时也能得到德国的默许。 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外交安排,俾斯麦成功地让德国成为了欧洲政治的中心。各国之间的矛盾都要通过德国来调解,各种联盟都有德国参与,法国被彻底孤立,德国的安全得到了多重保障。这套体系被史学家称为”俾斯麦体系”,让德国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稳坐欧洲霸主地位。 但这套精巧的外交体系有个致命弱点——太依赖俾斯麦个人的政治技巧了。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后,这位年轻皇帝对俾斯麦的保守政策很不满意,他要的是扩张,要的是”阳光下的地盘”。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他苦心经营的外交体系也随之土崩瓦解。 威廉二世主导下的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向。新政府拒绝续签与俄国的”再保险条约”,转而大力发展海军,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这种咄咄逼人的政策很快引起了其他大国的警觉。法国抓住机会与俄国结成联盟,英国也因为德国海军威胁而转向法俄阵营。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形成,欧洲分裂为两大敌对军事集团。俾斯麦担心的”别人联合起来对付德国”的局面真的出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噩梦,成百万的德国青年倒在了战场上。 俾斯麦生前曾预言:“如果我死后20年,欧洲还没有爆发大战,那我就太高估了欧洲政治家的愚蠢程度。”不幸的是,他的预言成真了。1898年俾斯麦去世,16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在战争中几乎被打得倾家荡产。 回过头看,俾斯麦的”五球不落”政策确实是外交史上的杰作。他用纯粹的政治智慧,为德国赢得了将近30年的和平发展时间。虽然这套体系有其局限性,需要极高的政治技巧来维持,但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有时候脑子比拳头更管用。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俾斯麦的”五球不落”告诉我们,地缘政治的困境需要智慧而非蛮力来破解。你觉得现代国际关系中,还能看到类似的外交智慧吗?欢迎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大国博弈背后的逻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阵亡91万,法国阵亡124万,沙俄阵亡170万,德国阵亡17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