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乌克兰割地求和,乌克兰人的想法是一致的。 很多外国人以为,乌克兰只要割地求和

笑对人生风雨路 2025-08-15 20:02:11

对于乌克兰割地求和,乌克兰人的想法是一致的。 很多外国人以为,乌克兰只要割地求和,就安稳了,不再打仗了,但是,对于乌克兰人来说,他们并不同意割地求和,而是希望乌军能把俄军赶出乌克兰境内。 这事儿得从乌克兰的历史基因说起。 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立自身的存在根基。当时的制宪会议上,几乎所有代表都达成共识:领土完整必须是国家的生命线。 最终写入宪法的条款清晰明确,乌克兰的现有边界不可侵犯,任何形式的领土分割都被视为违宪。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法律条文,而是新生国家对自身身份的定义——只有守住这片土地,“乌克兰人”这个身份才有具体的承载。 独立后的几十年里,这种对领土的珍视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会骄傲地说起境内的每一处历史遗迹,而这种情感,让领土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成了民族尊严的象征。 而这一情感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中,给了一次剧烈冲击。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并入俄罗斯后,乌克兰国内一片愤怒。基辅街头爆发大规模抗议,民众举旗高呼 “领土不可分割”;议会紧急通过决议,认定公投非法。很多人说,那时候才真正明白,失去一块土地,就像从民族的身体上割掉一块肉。 这种记忆直接影响了如今乌克兰人对 “割地求和” 的态度。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曾建议乌克兰“用土地换和平”,割让部分东部地区换取停火。但这样的提议在乌克兰国内几乎没有市场。 乌克兰的历史里,曾多次经历领土被分割的痛苦。二战前后,其西部领土曾被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管辖,东部则长期受苏联影响。这种碎片化的过去,让独立后的乌克兰人对 “完整” 有着格外强烈的执念。 而泽连斯基总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不会签署任何承认领土变更的协议。他的支持率能在战争期间保持高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认可他 “不妥协” 的立场。政府甚至推出了 “领土完整” 主题的宣传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士兵收复村庄的画面,强调 “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捍卫”。 这种官方立场并非孤悬空中,而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共同意志。战争爆发后,大量志愿者加入军队。他们说参军的理由很简单:不能让家人生活的地方变成别人的领土。 在被俄军占领过的地区,居民们回忆起占领时期的生活,都会提到那种 “失去国家” 的窒息感 —— 街道名称被更改,教材被替换,连说话的语言都受到限制。这种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宁愿继续战斗,也不能接受领土被割走。 当然,乌克兰人也明白战争的代价。每天的伤亡数字、不断上涨的物价、背井离乡的难民,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在他们看来,这些代价与失去领土相比,是 “暂时的痛苦”。 有受访者在采访中说:“战争总会结束,但领土丢了,就再也拿不回来了。我们这代人多吃点苦,至少能给孩子留下一个完整的国家。”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强化了这种坚持,欧美国家提供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让乌克兰人觉得 “有底气不妥协”。但这并非主要原因。即便在援助出现波动的时候,反对割地的民意也没有明显变化。核心还是在于,领土完整已经成了乌克兰民族认同的 “锚点”,失去这个锚点,整个民族的自我认知都会崩塌。 现在的乌克兰社会,讨论的不是 “要不要割地”,而是 “怎么把土地收回来”。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围绕这个目标行动:军队在前线推进,普通人在后方捐款捐物,流亡海外的难民组织起来宣传乌克兰的立场。 这种一致性,不是外界压力的结果,而是源于对 “什么是乌克兰” 这个问题的共同答案 —— 它必须是一个领土完整的国家,这一点,从 1991 年独立那天起就从未改变。 参考信息源: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

笑对人生风雨路

笑对人生风雨路

一语惊人, 为它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