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8-15 19:55:36

[浮云]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1980年,44岁的李爱珍临危受命,被公派前往美国学习“分子束外延”技术,这项技术在当时是半导体领域的命脉,却被西方死死攥在手中,高悬于对华禁运的清单上。 临行前夜,74岁的邹元燨院士紧握着她的手,将整个国家的期盼,凝聚成一句嘱托,希望她能带回“希望的火种”。 然而,由于李爱珍的华侨家庭背景,内部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歇,有人担忧她一去便不再回头。 最终,是邹元燨院士力排众议,用一句“她,不会跑”作为担保,才为她铺平了出国之路。 抵达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后,现实远比想象的更加冰冷,实验室的核心区域直接对中国学者关闭,关键设备更是严禁触碰。 李爱珍没有抱怨,反而选择了一条最笨也最坚韧的道路:她每天站在观察窗外,“站着学习”,别人用手操作设备,她就用眼睛“操作”,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模拟、推演。 两年时间,她将所有观察到的核心技术细节、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全部手抄整理成了整整327页的技术手册,手指因此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这本手稿,不是简单的资料复刻,而是她用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对西方几十年技术精髓的“转译”与“重构”,即将成为中国自主研发之路的第一块基石——知识的蓝本。 回国后,李爱珍并没有现成的设备可用,她摊开那327页笔记,亲自跑遍从沈阳到上海的各大工厂,一家家地寻找、比对、定制每一个匹配的零件。 仅仅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分子束外延设备成功问世,它不是进口改装,而是从零开始的创造。 可是,李爱珍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在她看来,一台机器只是一个点,她要为国家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她随即开启了“三部曲”战略:首先攻克固态源和气态源等核心技术,接着实现设备自研,最后成功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将实验室一举升级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就这样,她几乎以一人之力,打通了中国在分子束外延领域从“技术”到“设备”再到“平台”的完整链路,为国家的半导体产业奠定了第二块基石——完整的产业平台。 这成果的直接效益,是八十年代初就创造了超过七百万元的产值,其深远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其个人荣誉之路却走得异常坎坷。 她的报国之心,早在战火纷飞的童年就已埋下,出生于福建石狮华侨家庭的她,名字“爱珍”寄托着父亲对家国的珍爱。 在复旦大学初见日本产的单晶硅片时,她便立下誓言,要让中国拥有更好的材料,毕业后,她放弃留校的安稳工作,主动投身到条件最艰苦的上海冶金所,在40℃的炼钢炉旁一干就是三个月,这份初心,支撑着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 1999年,63岁的她首次参评中科院院士,即便有七位院士联名推荐,仍因“年龄偏大”在初选阶段便被淘汰。 两年后,她带着亚洲首台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硬核成果再次参选,依然在终评环节遗憾落败。 最心疼的是2005年,69岁的她第三次发起冲击,却在答辩前三天突发高烧住院。 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在病床上通过视频连线完成答辩,但那年恰逢院士名额缩减,她再一次擦肩而过,她还曾尝试申请工程院院士,同样未能成功。 2007年,71岁的李爱珍,甚至无需个人申请,便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消息在国内科技界引发了巨大震动,无数人为她鸣不平,甚至有人开始反思院士评选的机制。 面对记者的采访和外界的喧嚣,她本人却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抱怨或委屈,她也不需要靠头衔来证明她的实力。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爱珍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