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为了阻止他回国,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成都金融城的玻璃幕墙上,潘锦功看着自己研发的“发电玻璃”在正午的光线下微微发亮——这块能发电的玻璃正给整栋大楼供能,电表倒转的数字,像在细数他回国这几年的脚印。 风里传来年轻工程师的讨论声,他们在研究如何把转化效率再提高0.5个百分点,这让他想起2017年那个深夜,新泽西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 他也是这样和团队盯着数据,直到碲化镉薄膜的转化效率跳到16.18%。 那天的实验记录他至今存在手机里。2010年刚到美国时,导师曾劝他“这个领域太冷门,不如转做芯片材料”,但他总想起本科时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对着老式太阳能板发呆的日子。 那时的太阳能电池板笨重又低效,他就想“能不能让玻璃也发电”。在新泽西的七年,他几乎住在实验室,碲化镉粉末烧了上千次,手指被高温烫伤过三次。 直到2017年秋,当仪器显示“16.18%”时,他第一时间给国内的父亲打了电话,老人在那头说“要是能用到咱们成都的楼顶上就好了”。 这话成了他的执念,也成了美国的心病。消息传开后,FBI的人找过他三次,第一次说“技术涉及国家安全”,要他签署保密协议放弃回国。 第二次,硅谷的企业带着合同上门,年薪开价千万美元,附赠实验室和团队;最后一次,移民局的人暗示“只要加入美国国籍,一切好说”。 潘锦功把这些都记在笔记本上,扉页写着“钱学森说过,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 最荒唐的是印度驻华使馆的邮件。2018年初,他还在想办法回国,对方突然发来函件,说“这项技术应属于全人类”,要求他公开核心参数,甚至承诺“可以在班加罗尔建研究所”。 他当时只回复了一句话:“等中国的大楼都用上了,再说吧。” 脱身的机会藏在一场学术会议里。2018年3月,波士顿的论坛邀请他做报告,中国驻美使馆的工作人员提前三天就跟他对接,把机票信息藏在会议手册的夹层里。 演讲结束后,他假装去洗手间,从侧门钻进使馆的车,后视镜里,几个西装革履的人还在会场门口张望。 飞机起飞时,他摸出兜里的碲化镉样品——那是他用口香糖粘在鞋底带出来的,指甲盖大小,却重得像块石头。 回国后的第一个难题,是把实验室技术变成生产线产品。在成都的厂房里,他和工人一起调试设备,三个月没回过家,妻子送衣服来时,发现他的白大褂上全是玻璃纤维的划痕。 2019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那天,第一批“发电玻璃”下线,他捧着玻璃板照了张相,背景里是正在建设的天府国际机场——后来,那里成了亚洲最大的“发电玻璃”应用场景,每年能省300万度电。 现在的潘锦功,每个月都会去一趟高校。在电子科技大学的讲堂上,他总爱讲那个被FBI问话的下午:“他们说‘留在美国,你能得诺贝尔奖’,我说‘我的奖,要颁在中国的土地上’。” 台下的学生里,有人正在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人在做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这让他想起自己当年在四川老家,对着化学课本发呆的样子。 上个月,他收到新泽西理工大学的邮件,邀请他回去做荣誉教授。他回了张照片:成都大运会场馆的“发电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烁,配文“这里,才是最好的实验室”。 印度方面后来又通过学术渠道联系过,他只让助理传了句话:“技术可以交流,但核心机密,永远属于中国。” 风掠过金融城的幕墙,发电玻璃的电流声轻微得像呼吸。潘锦功知道,自己算不上“第二个钱学森”。 信源:百度百科潘锦功
印度几个所谓的婆罗门跑到上海玩,要求上海本地的服务员要对他们进行婆罗门式的服务,
【198评论】【50点赞】
甩子
真有这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