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缅甸原始森林。一位青年军官与部队失散了。在痢疾、饥饿、蚂蟥的威胁下,历经四个多月,他竟奇迹般地走到印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二十四岁的青年军官陷入缅甸的原始森林,与部队分离。面对痢疾反复发作、饥饿持续折磨、蚂蟥无处不在的吸血,他凭借顽强意志穿越数百公里无人区,四个多月后抵达印度。这段经历究竟如何改变了他的一生? 查良铮出生于1918年天津一个书香门第,祖籍浙江海宁,与作家金庸有堂兄弟关系。从中学起,他对诗歌产生兴趣,日本军队入侵中国时,他创作表达国家命运关切的诗作,如一首诗中描绘先辈努力被摧毁、敌机破坏过往勇士荣光的景象。 1935年十七岁时进入清华大学求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往昆明,他跟随队伍徒步数千里。出发时带一本英文词典,在行进中逐页学习单词,记熟部分就撕掉扔弃,到达昆明时整本词典已被撕光,这段过程提升了他的语言能力。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他的诗篇多次在香港大公报刊登,吸引文学界注意。学校虽条件艰苦,却聚集众多学者,他在这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1942年大学毕业,中国政府组建远征军对抗日军,他选择放下学业,报名入伍,以翻译身份加入杜聿明指挥的部队,前往缅甸战场参与作战。 1942年五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失利,日军推进迅速,部队从托克撤退。查良铮作为随军翻译,与大队分离,进入胡康河谷地区,那里山峦起伏,覆盖茂密热带植被,人迹罕至,当地称野人山。 丛林布满瘴气和沼泽,空气潮湿闷热,他需小心前行避开危险。起初沿小溪前进,脚下土壤松软,每步用树枝探路,防止陷入淤泥,绕过几个深潭,继续向西移动。雨季降临,大水从山坡倾泻,衣服湿透,身体在寒冷中颤抖。 连续几天暴雨使路径变成河流,抓住藤蔓攀爬,双手被划破,鲜血混雨水流下。饥饿成为主要威胁,一次连续七天多未进食,只能挖野根或嚼树叶缓解胃痛。蚂蟥爬上小腿,吸血后膨胀,用手指捏紧拉扯下来,皮肤留下肿胀痕迹。感染痢疾,腹泻不止,虚弱倚靠树干休息,喝溪水止渴。 疟疾发作,高烧行动迟缓,躺在地面,蚊虫叮咬全身,无力挥赶。夜晚丛林漆黑,野兽叫声回荡,紧握小刀警惕。穿越沼泽,脚踩浮草,身体摇晃,几次险滑入深渊。攀爬陡峭山岭,双手抠泥土拉扯,汗水尘土混杂流入眼睛,模糊视线。 六月太阳毒辣,选择清晨黄昏赶路,中午躲树荫下。发现日军巡逻痕迹,藏入灌木丛,等待通过。继续前进,跨越湍急溪流,水流冲击腿部,用树枝支撑,避免被冲走。饥饿加剧,尝试捕捉小动物,多半失败,靠偶尔野果维持。七月大雨频仍,地面泥泞,滑倒多次,全身沾污泥。 蚂蟥袭击频繁,每天检查身体,扯下数十只。痢疾反复,让体重锐减,步伐虚浮。遇废弃营地,捡遗弃物品,如破布裹脚,缓解水泡疼痛。八月地势渐高,爬更高山峰,呼吸困难。丛林野兽出没,一晚听到老虎咆哮,爬树枝过夜。饥饿导致幻觉,一度迷路,转圈数小时找回方向。 挖根时手指划伤,伤口发炎肿胀,用溪水清洗,坚持前行。九月接近边境,避日军据点,绕小径。终于跨界线,进入印度,体力耗尽倒路边,被村民发现送医院。这段穿越持续四个多月,克服疾病饥饿,完成行程。
1942年,缅甸原始森林。一位青年军官与部队失散了。在痢疾、饥饿、蚂蟥的威胁下,
千百年一叹
2025-08-15 12:26: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