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太低调了,要不是日本媒体披露,我们还蒙在鼓里。原来去年7月份日本舰队的“

经略简料 2025-08-15 12:20:26

我们还是太低调了,要不是日本媒体披露,我们还蒙在鼓里。原来去年7月份日本舰队的“凉月号”闯进我们领海,我们直接开炮了,而且还是两发! 【信源】金灿荣教授 深海的寂静,有时比战场更能隐藏秘密。一件尘封了一年多的往事,直到2024年8月10日才在日本媒体上引爆,让外界恍然大悟:去年盛夏那场短暂的海上对峙,真正的较量其实才刚刚开始。 一年前,当日本“凉月号”驱逐舰在中国领海遭遇炮火警告时,激起的水柱不过是序曲;一年后,当这段旧事被刻意翻出,舆论场上的硝烟才算真正弥漫开来。 这究竟是一次迟来的新闻,还是一场精心算计的舆论战?要解开谜团,不妨先回到那个风高浪急的现场。 时间拉回2023年7月,中国浙江沿海。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凉月号”驱逐舰正执意向中国领海基线逼近。它大概没有料到,自己从进入监控范围的那一刻起,一举一动都清晰地呈现在中方的雷达屏幕上。 中方通过多种渠道发出警告,要求其立即转向,可“凉月号”置若罔闻。就在它即将越界的瞬间,一声炮响划破了海面的宁静。 第一发警告炮弹在“凉月号”不远处炸响,这本是最后的警告,谁知却成了日舰混乱的开端。舰上人员一阵手忙脚乱,惊慌失措下的错误操作,竟让这艘军舰像没头苍蝇一样,继续向中国领海扎去。 面对这种闯入,中方不再废话。第二发炮弹紧随而至,精准地砸落在“凉月号”近旁,激起冲天水柱。这一次,雷霆万钧的威慑力终于穿透了钢筋铁骨,直抵日舰指挥官的内心。幻想彻底破灭后,“凉月号”仓皇调头,以最快速度逃离了这片海域。 一场紧张的对峙,以入侵者的狼狈逃窜告终。然而,事件发生后,双方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反而给事件蒙上了一层迷雾。日本官方的表态轻描淡写,对外声称是“电子海图出现故障”,试图把一次军事挑衅粉饰成技术失误。 可是,与其公开说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内部雷厉风行的“秘密处分”:闯祸的舰长被撤职,另有多达218名相关自卫队员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种外松内紧的矛盾做法,恰恰暴露了他们对真相的心虚。 反观中国,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战略沉默”。在现场,行动果决,用两发炮弹划定了红线;在事后,却选择低调处理,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炮弹在战场上把话说完,更深的道理,似乎要留给更合适的时机来诠释。 这一等,就是一年多。那么,日本方面为何偏偏选择在一年后的今天,主动揭开这块遮羞布,将自己的糗事公之于众呢? 答案,藏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这个时间点选得极为刁钻,距离中国即将在9月3日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只剩下二十几天。 日本右翼势力显然是在下一盘大棋:通过炒作一年前的军事摩擦,卖力渲染“中国威胁论”,试图转移国际社会对中国阅兵核心主题——即日本二战侵略罪行——的关注。这与他们不久前在广岛纪念活动上只谈自身悲情、不谈侵探历史的做派如出一辙,都是企图篡改历史叙事的伎俩。 进一步看,这步棋也服务于日本国内的政治算盘。首相石破茂领导的自民党在选举中失利,国内极右翼势力蠢蠢欲动,政权压力巨大。 此时煽动外部威胁、制造对华紧张,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惯用套路。此外,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迟美日贸易谈判的背景下,日本也急于向“老大哥”表忠心。在东亚挑起事端,既能凸显自己作为美国盟友的价值,也为自身扩充军备找到了借口。 说到底,这场跨年风波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中日两国当下的实力与心态。今天的中国海军早已不是甲午年间,其实力就摆在那里,红线也同样划在那里。 中国的战略沉默,源于行动上的绝对自信;而日本的舆论喧哗,则暴露了其面对历史和实力差距时的心虚与焦虑。历史的账本,终究是赖不掉的。 那么,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你认为是通过实际行动划定底线后保持沉默,还是通过舆论工具大声疾呼,更能体现一个大国的智慧和力量?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