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宋丹丹对巴图说:“有喜欢的女孩就大胆去追,妈妈绝对不会干涉你。”可是当巴图带女友回家见宋丹丹时,宋丹丹却说:“你们分手吧!我不会同意。”
那个女孩就是王博谷,然而王博谷只是用一招便让宋丹丹回心转意。
巴图的成长里,宋丹丹的“严”无处不在。父母离婚后,他跟着宋丹丹过,从小就被立下规矩:不准早恋,不准晚归,不准在外面过夜。
宋丹丹总说:“你爸不在身边,妈得替你把好关,不能让你学坏。”
巴图高二那年,偷偷和同班女生谈恋爱,被老师告到宋丹丹那里。
她把巴图叫到跟前,眼圈通红:“你现在是高二,谈恋爱就是自毁前程!你要是不听,我就找墙磕上去!”
那股狠劲,吓得巴图连夜和女生分了手。
巴图后来总说:“我妈那时候像只护崽的狼,谁靠近我,她都觉得是来抢崽的。”
这份“严”里,藏着宋丹丹的不安——她怕自己带不好儿子,怕他遇人不淑,所以用“强势”筑起一道墙,把可能的风险都挡在外面。
巴图28岁那年,宋丹丹终于松了口。
她炖着汤,漫不经心地说:“老大不小了,遇到喜欢的就追吧,妈不拦着,只要你开心就好。”
巴图以为妈妈真的“开明”了,却没看到她转身时,悄悄抹了把眼角——她不是不拦,是怕“拦”得太紧,儿子反而跑得更远。
巴图和王博谷的相遇,像场“不务正业”的意外。拍戏时,两人因打游戏越聊越投缘。
巴图喜欢王博谷的“不端着”。她会在他熬夜改剧本时,默默递上一碗热汤;
会在他被网友吐槽“星二代没本事”时,毫不客气地怼回去;
更重要的是,她从不把“宋丹丹儿子”当标签,只说“巴图就是巴图,会打游戏,会做饭,挺好的”。
王博谷也喜欢巴图的“实在”。他会记得她不吃香菜,每次点餐都特意叮嘱;
会在她拍夜戏时,开着车在剧组外等到天亮;
知道她比自己大7岁,怕她有顾虑,直接说:“年龄是数字,我妈说了,喜欢就好。”
那时的他们,都以为“宋丹丹的支持”是真的,没料到见家长那天,会撞上“闭门羹”。
“她比你大7岁,性格强势,还抽烟,你跟她在一起,肯定被压着。”
宋丹丹拉着巴图进了卧室,声音压得很低。
她不是没做过功课,知道王博谷的过往,更怕儿子性子软,在感情里受委屈。
巴图急了:“妈,你之前说不干涉的!博谷不是你想的那样,她对我可好了!”
“好能当饭吃?”宋丹丹红了眼,母子俩大吵一架,巴图摔门而出。
宋丹丹坐在沙发上,看着空荡荡的客厅,眼泪掉了下来——她不是针对王博谷,是怕自己护了一辈子的儿子,最终要受她没受过的苦。
王博谷在门外听到了争吵,却没进去辩解。
等巴图气冲冲地出来,她拉着他的手说:“别跟阿姨吵,我有办法。”
第二天,她主动找到宋丹丹,语气平静却坚定:“阿姨,我知道你担心什么。要不你搬过来和我们住一段,看看我到底对巴图怎么样。要是你还不满意,我立马走,绝不纠缠。”
宋丹丹愣了——她见过太多想嫁入“星二代”家的女孩,要么讨好,要么回避,像王博谷这样“敢请我去监督”的,还是头一个。她心里的防线,松动了一丝。
宋丹丹搬过去的那段日子,成了对王博谷的“隐形考试”。
她故意早起看王博谷做不做饭——结果发现,每天早上,王博谷都会提前半小时起来,给巴图做他爱吃的葱油面,知道宋丹丹胃不好,单独蒸了小米粥;
她故意说“巴图小时候爱喝某个牌子的酸奶”,第二天冰箱里就摆满了那种酸奶;
她假装不舒服,王博谷跑前跑后地找药、倒水,比巴图还紧张。
更让宋丹丹意外的是巴图的变化。
以前的他有点“佛系”,对工作不上心,总说“差不多就行”;
可王博谷会陪着他改剧本,说“你写的这段挺好,再润色下肯定更出彩”;
会拉着他去健身,说“身体是本钱,以后要养我呢”。
她看着儿子眼里重新有了光,说话都比以前有底气,心里的疙瘩一点点化开。
一周后,宋丹丹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拉着王博谷的手说:“以前是我想多了,这媳妇,我认了。”
如今的宋丹丹,总在节目里夸王博谷:“我这儿媳,比儿子靠谱。”她会和王博谷一起逛街,会在王博谷生娃后,推掉工作去照顾月子,说“当年我一个人带巴图太苦,不能让你也受这罪”。
巴图和王博谷的日子,过得像碗温吞的粥。他依然爱打游戏,她就在旁边看剧,偶尔吐槽他“菜”;
她偶尔加班晚归,他就热好饭菜等她。
有人问宋丹丹“后悔当初反对吗”,她笑:“不后悔反对,那是当妈的本能;但更庆幸后来认了,因为她让巴图成了更好的人。”
最好的家庭关系,从来不是“谁必须听谁的”,是“我愿意为你放下偏见,你愿意为我证明真心”。
就像宋丹丹、巴图和王博谷,吵过,闹过,最终却在理解里找到了最舒服的相处方式——因为他们都知道,家的意义,不是“完美无缺”,是“哪怕有分歧,也想一起把日子过好”。
境·界
这说明优秀的女孩不光能征服男孩,还能征服婆婆[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