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反清后,在京城的吴应熊并不慌,认为康熙不可能杀他,他不只是吴三桂的儿子

帝王八卦 2025-08-15 11:15:41

吴三桂起兵反清后,在京城的吴应熊并不慌,认为康熙不可能杀他,他不只是吴三桂的儿子,还是顺治的妹夫、康熙的姑父。 吴应熊的自信并非毫无缘由,顺治十年(1653 年),他奉父命入京,名义上是 “侍奉朝廷”,实则作为吴三桂留在京城的质子。 清廷为了笼络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顺治皇帝的妹妹建宁公主许配给他,册封为和硕额驸。 这场政治联姻让吴应熊一跃成为皇家核心成员,在京城获得了超然地位。 在康熙初年的京城官场,吴应熊活得风生水起。他凭借平西王府的财力和皇亲国戚的身份,在朝堂内外编织起庞大的关系网。 每年吴三桂派人进京,都会带来云南的珍稀药材、普洱茶和宝石,这些礼物经吴应熊之手送入各王公大臣的府中,让他在权贵圈子里颇受欢迎。 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婚后感情很好,建宁公主多次在孝庄太后、康熙面前称赞吴应熊 “温良恭谨”。在吴应熊看来,有皇家的牵绊,清廷绝不可能轻易动他 ,毕竟杀了他,就等于让建宁公主守寡。 康熙这边,在除掉鳌拜亲掌大权后,面对手握重兵的吴三桂,采取了暂时安抚的策略。每年吴应熊生日,康熙都会派内侍送去贺礼;逢年过节,也会召建宁公主携家眷入宫赴宴。 康熙十二年的撤藩决策,打破了维持多年的脆弱平衡。这年春天,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康熙顺水推舟同意撤藩。 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召集心腹商议,幕僚刘玄初力劝不可轻举妄动:“王爷若想安享晚年,可效仿尚可喜;若想争夺天下,需早做准备。” 吴三桂考虑数月,最终在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正式起兵反清。 远在京城的吴应熊很快收到父亲吴三桂的密信,信中让他迅速设法逃离京城。但吴应熊看完信后却陷入犹豫,他召集心腹商议,有人劝他立刻乔装出逃,有人则认为 “朝廷投鼠忌器,必不敢加害”。 吴应熊觉得康熙年轻气盛,撤藩或许只是试探,吴三桂起兵不过是争取更好的谈判条件,最终仍会和清廷达成妥协。 这种误判源于吴应熊的认知偏差,他长期生活在京城的温柔乡中,看到的都是朝廷对自己的优待,却忽视了康熙铲除三藩的决心。事实上,康熙早在亲政之初就将在宫中写下 “三藩削则天下平” 的条幅。 吴应熊的拖延让逃生机会白白溜走,不久后康熙下令将他软禁在府中,同时加强了对府中的守卫。 但即便如此,吴应熊仍未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他通过建宁公主向孝庄太后求情,得到的回复是 “朝廷自有公断,额驸安心等候”。 随着吴三桂大军的不断攻城掠地,康熙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处置吴应熊。 朝堂上出现了鲜明的两派意见。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大臣主张 “留应熊以招抚三桂”,认为扣押吴应熊可以作为谈判筹码,迫使吴三桂退兵;而兵部尚书明珠等主战派则力主 “立诛应熊以儆效尤”,强调只有严惩才能彰显朝廷平叛的决心。 康熙听着群臣争论,良久才开口:“三桂反意已决,留其子无益,只会让叛军觉得朝廷软弱。” 康熙的决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 首先,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已无妥协可能,吴应熊的 “人质价值” 荡然无存。 其次,当时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也蠢蠢欲动,若不及时震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处死吴应熊,正是向所有人传递 “反叛必遭严惩” 的强烈信号。 很快,一道圣旨送到府中:“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助逆作乱,罪无可赦,着即凌迟处死。” 建宁公主抱着年幼的儿子跪在太和殿外哭求,却未能改变康熙的决心。最终康熙 “法外开恩”,将凌迟改为绞刑,算是给了皇家一丝体面。 当刽子手走进王府时,吴应熊才终于明白,自己赖以为傲的双重身份,在皇权与叛乱的激烈碰撞中,不过是一层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处死吴应熊的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良久无语。 吴应熊死后,建宁公主的人生陷入漫长的悲剧。这位曾经备受宠爱的公主,一夜之间成了叛臣之妻,虽然康熙念及亲情未废其封号,但她的地位一落千丈。 建宁公主在孤独中活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临终前向康熙请求 “与额驸合葬”,却被以 “逆臣家属不得入皇家陵园” 为由拒绝。 处死吴应熊的决策,在军事上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 年),清军与吴军在湖南、云南等地展开激战,最终在康熙二十年十月攻破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0 阅读:0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