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每月工资42块5,要寄30块给东北老家。家里五个兄弟姐妹,大哥精神失常得吃药,我自己也因为长期熬夜写作,身体不是很好……” 1981年初春,32岁的梁晓声被同事拉去相亲。见到北京姑娘焦丹,他没有按常理包装自己,反而主动坦白:“我月工资42.5元,要寄30元回东北老家。” 这话在别人听来简直是相亲大忌,谁会在第一次见面就“自爆”贫困?可梁晓声继续说:“家里大哥精神不好需要长期吃药,我自己也因为写作熬夜身体不行。” 焦丹听完没有起身告辞,而是轻声回应:“既然这样,那就一起面对吧。”这个北京姑娘的回答,让梁晓声愣住了。 一年后,两人结婚时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床棉被和一个热水瓶。焦丹从宽敞的家搬进梁晓声11平米的职工宿舍,在走廊搭个煤炉做饭。 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七口人挤在16平米的房子里。作为长子,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即使后来考上复旦,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微薄的工资依然让生活捉襟见肘。 为了多挣点稿费,梁晓声经常通宵写作。焦丹心疼丈夫,却从不抱怨。孩子半夜哭闹时,她宁愿抱着在院子里踱步几小时,也不愿打扰梁晓声写作。 当梁晓声的父母生病后,焦丹蹬着三轮车送公公去医院。小叔子和小姑子下岗时,她每年寄去几万元接济。最难的是,当患精神病的大伯哥无人照料时,她主动接到北京一起住,亲自照顾他的起居。 这些年里,焦丹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她常说:“既然嫁给了他,就要接受他的全部,包括他的家庭。” 梁晓声将妻子的付出深深记在心里。,创作《人世间》时,他以焦丹为原型塑造了郑娟这个角色。他曾公开感谢妻子:“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他们的儿子梁爽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将“贤惠孝顺”作为择偶标准。这种价值观的传承,比任何物质财富都珍贵。 如今73岁的梁晓声和67岁的焦丹依然相伴如初回,看这段婚姻,最打动人的不是从贫困到成功的逆袭故事,而是两个人在困难中相互扶持的决心。 她为他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把她写进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这样的爱情,在今天看来依然珍贵。 当年那个主动坦白贫困的相亲,成就了文坛的一段佳话。梁晓声用真诚赢得了爱情,焦丹用包容成就了家庭。真正的爱情从来不是条件的匹配,而是心灵的相通。 在这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他们的选择显得格外珍贵。一个愿意说出全部真相,一个愿意接受所有困难,这样的开始注定了不平凡的结局。 “如果你孩子要学焦丹嫁/娶‘梁晓声’,你会支持还是反对? (评论区见真章!)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梁晓声背后的女人:没有她,就没有《人世间》
我朋友把她妈妈手机号拉黑了,从此再不管娘家的事。因为这一个月,她妈妈生病住院、买
【10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