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死在太空,却被活活气死在地面!美国两名宇航员,因为宇航局的失误,被迫留在太空,经历了286天的苦难,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陆地,结果美国政府每个人只发了1149美元,折合人民币八千块,每天平均下来,一天才只有30元......
2024年6月初,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这两位经验丰富的美国大叔,搭乘波音新推出的“星际客机”飞船,准备完成一次原计划8天的国际空间站任务。
谁能想到,这本该是个里程碑的试飞,结果变成了科普界的“噩梦故事”。飞船一上天,推进系统马上出问题,再加上氦气泄露和太阳能板故障,连计算机系统也不争气地跟着罢工。
地面控制很快就慌了手脚,连“让他们自己留太空”等于放弃救援的念头也冒了出来。你想象一下,身处数百公里高空的宇航员,只能凭借有限工具当“太空医生”和“维修工”,拼命撑着活下来。
这286天的艰难滞留比他们职业生涯中任何时刻更严峻。长时间在无重力环境中,身体迅速流失肌肉和骨骼密度,威尔莫尔甚至说回来后背部疼痛得像被电击一样。
更别提那气闷、孤独和压力山大的心理折磨,走路的感觉都差点忘了。所有这些本应是NASA提前防范的风险,却因为设备设计欠缺和软件混乱被拦在了技术门外。
波音这家公司因此停飞了旗下的类似飞船,面临NASA的严厉审查和国会的加控。 再说钱,别以为航天员年薪百万就该高枕无忧。虽然基本工资不错,但长时间的加班、节假日统统不算加班费,只给每人每天5美元的补贴。 286天下来,这两人补贴一共领了差不多1148美元,折合人民币才八千多元——这抵得了他们在太空冒死的痛苦吗? 连基本的人文关怀都显得奢侈,让不少民众和媒体愤怒不已。国会看不过去,专门开了听证会逼NASA拿出应对方案,掀开了航天员职业保障的老问题。 更令人唏嘘的是威尔莫尔,这位资历深厚、技术一流的老航天员,此前两次太空任务都很成功,累计在国际空间站待过178天。 结果这第三次任务以悲壮的方式画上句号,返航后的身体和心理修复没完没了,最终不到半年宣布退役。 美国宇航局也不得不正视这些勇士的牺牲和压力,开始重新思考宇航员这个职业的定义——不能只是英雄,更是需要完善待遇、保障和关怀的专业群体。 这件事还暴露了NASA和波音中政治与技术之间的矛盾。美国航天事业本应推动科学进步,结果却陷入了政治博弈,救援动作被拖延,技术升级步子被卡住,生死难题在利益纠缠中被淡化,这样的现实让无数太空梦碎人心。 事发后,NASA不仅重新安排了技术部门,还加速推进航天医学研究,试图找出更科学的人体抗压对策。 这次事件给我们一个提醒,探索宇宙不是少数人的冒险,更是需要社会全方位保障和尊重的事业。 不能一边享受技术带来的荣耀,一边对在最前线拼命的人漠不关心。未来,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记住那个孤独漂浮在太空中奋力维修飞船的身影,记住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和关爱,这才是航天真正的价值所在。 说到底人的生命远比设备和政治更重要,希望这场被困太空的悲壮故事,变成推动整个航天事业迈向更加成熟和人文的契机。毕竟,通向星辰大海的路绝不能是建立在牺牲与无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