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丝绸之路走向低谷期。随着丝路的衰落,人们对丝路的热情减弱,丝绸之路行旅诗创作较之于唐代及元、明、清三代岑寂。 尽管丝路行旅诗数量有限,但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仍得以延续,于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方面亦有积极意义。 同时,丝路亲历者的思考和遥想者的情怀是宋代丝绸之路行旅诗的精神指向与时代风貌。 宋初“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蜀地、江南起义频仍,北辽不断侵扰;西北少数民族各政权相互争夺,西夏崛起,使宋王朝腹背受敌,无暇顾及丝绸之路。 至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移向东南,阿拉伯世界的兴起,航海技术的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必然之势,而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随之下降。 随着丝路的衰落,人们对丝路的热情减弱,丝路行旅诗创作走向低谷。宋代丝路行旅诗坛的冷寂,反映出宋代在西北地区权力的衰弱与东西贸易的萧条。 导致宋代丝路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中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及与宋初确立的“先南后北”方针关系尤其密切。 有学者认为:宋朝建立时,北方有强大的辽朝,太原有北汉,南方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国和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的割据。 宋太祖没有乘胜北征辽朝,而是首先集中兵力去统一经济富庶的江南。 依据这个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宋太祖在九六二年,分派众将驻守北边和西北各州,以防御辽朝和北汉。西北既无后顾之忧,专力向南进攻,逐个地消灭了各割据国。 历史表明,宋初确立的“先南后北”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确遇到了诸多实质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各地起事不停,北患四起,陆上丝路被阻断。 宋被辽、金步步紧逼,处处退让,最终导致弃北南逃,江山易主。 与之相应的是,两宋丝绸之路行旅诗创作岑寂萧条,致使唐朝丝绸之路行旅诗的辉煌时代戛然而止,唐宋之间应有的精神气度与文学风貌的某种连续性,或渐进性消失殆尽。 与其后来元代丝路行旅诗的复兴相比,亦不足为道。 若于文学发展的角度上去审视,丝路行旅诗在宋代的沉寂,恰恰推翻了文学与时代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并驾齐驱的惯常理论。 的确,从文学的共时性角度而言,宋代应在文学上能够承唐丝路行旅诗的盛况,或接其余绪。但是,丝路行旅诗在宋代走向低谷的轨迹,恰恰表明了刘勰所言“文变染乎世情”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当然,文学是依据自身的生命轨迹成长的有机体,外在因素会改变其轨迹或削弱其力量,在某一个合适的环境中依然会蓬勃而生。 虽然,宋代丝路行旅诗创作萧条,但其命脉仍在被延续,其融合多元文化的功能仍在。考察宋代古丝绸之路行旅诗创作,其以丝路亲历者的思考和遥想者的情怀为其特色。
宋代古丝绸之路走向低谷期。随着丝路的衰落,人们对丝路的热情减弱,丝绸之路行旅诗创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14 17:00: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