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悲剧的皇子,恰恰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嫡子”们。他两位皇后一共生了四个嫡子,三个都无了,唯一长大成人的独苗苗就是十二阿哥永璂。
永璂的名字很有来头,“璂”指的是皮弁冠上面缀的玉石(图)。古代帝王使用的皮弁冠上的玉石是十二颗,他又排行十二,所以乾隆给他起这个名字大有深意,至少他刚出生的时候,乾隆绝对是很看重这个嫡子的。
但是从起名也能看出,永璂比起乾隆原配富察皇后生的两个嫡子,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差一些的。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名字是永琏和永琮,“琏”是古代宗庙祭祀的时候盛黍稷的器皿,“琮”也是古代一种玉做的祭祀礼器外边八角,中间圆形,是用来祭祀天地的。取这种名字,可见乾隆非常想立嫡子为皇帝,就差昭告天下了。永璂虽然也有点这个意思,但远没有永琏和永琮强烈。如果乾隆想立他为继承人,其实完全可以叫永瑚,因为“瑚”和“琏”都是祭器,都有承继宗庙的意思。而那拉氏皇后生的另一个儿子十三阿哥永璟,“璟”的意思是玉的光彩,就是普通的吉祥话,并没有任何承继宗庙的暗示了。
永璂出生的时候,乾隆还是很开心的,于是他果断写了一首诗:
视朝已备仪,弄璋重协庆,
天恩时雨旸,慈寿宁温清。
迩来称顺适,欣承惟益敬。
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净。
柳浪更荷风,云飞而川泳。
味道茂体物,惜阴励勤政。
其中“弄璋”指的就是皇后生育儿子。你别管这个水平,你就说这个情绪是不是很喜悦吧?
在永璂十二岁的时候,乾隆就为他定下了一门婚事,女方是阿巴噶右旗的博尔济吉特氏,"阿巴噶"的意思是“叔父”,因为这个部落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兄弟别里古台后裔统领的。皇太极的大贵妃,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就出自于这个部落。所以这门婚事应该说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新娘的血统尊贵,家族在蒙古威望和地位很高,但实际实力很弱,确实是当皇后的理想人选。
订婚后,博尔济吉特氏被直接接到了紫禁城。然而她刚来一年多,乾隆南巡途中就发生了著名的“皇后断发”事件,皇后被幽禁,册宝被收回,和被废也没什么差别,永璂的地位也骤然降低。一年后,那拉氏去世,但乾隆只允许永璂为母亲服丧15天,还包括了路上奔丧的时间,远低于一般的皇子为皇后生母应守的百日孝期,可见乾隆对这个皇后有多么厌恶。
而同年,永璂的准岳父也去世了,他的未婚妻也要为父亲服丧三年,因此这段时间他们就不能结婚了。
乾隆可能觉得闲着也是闲着,既然丧期间不让结婚,就让他职业服丧。这段时间,他他哥老五永琪死了,他爹就让他去戴孝。给平辈戴孝听起来很奇怪,我专门去查了下,其他阿哥,比如和他一样大的永瑆就不穿孝...
第二年二月,乾隆很信任的小叔叔庄亲王允禄去世,永璂又被派去戴孝。同年五月,谦太妃刘氏去世,谦太妃明明有亲生儿子弘曕,但弘曕已经被过继给果亲王为嗣,因此谦太妃从法理上没有儿子,于是乾隆又让永璂去戴孝....
第三年三月,康熙的嫔妃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去世,这位嫔妃对乾隆又抚育之恩,别说了,永璂你去戴孝吧...
第四年终于没人去世了,永璂休息了一年。在未婚妻满孝后,永璂终于和一直住在宫里的未婚妻结婚了,当时他已经18岁了,在古代是绝对的大龄男青年了。
刚结完婚,紫禁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皇家白事职业主理人和亲王弘昼自己去世了。虽然永璂刚结婚,可是谁有他穿孝经验足呢?别问了,继续穿吧...
弘昼去世后,皇家消停了两年,然后就迎来了一群人连续死的盛况。乾隆三十八年,諴亲王允秘、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去世,永璂穿孝;乾隆三十九年,庆贵妃陆氏去世,永璂穿孝20天。庆贵妃陆氏是是十五阿哥永琰的养母,按理来说永琰最应该穿孝,但乾隆命令永琰独自在宫内的北小花园戴孝,而不和福晋一起公开穿孝,这是因为此时的永琰已经被乾隆秘立为皇储,不适合公开某位某位非生母的妃嫔或是王公穿孝,私下里穿,尽了养子的孝道就行了。
永璂:好好好就可着我搞对吧....
乾隆四十年,令懿皇贵妃去世,不用问,永璂穿孝,而且持续27天。
哪个都比给自己生母穿孝时间长....
这么连续戴孝哭丧,心情肯定好不了,而且戴孝期间也不能和福晋同房,这就导致了永璂根本没有孩子,甚至连妾都没有,只有一个嫡福晋。
当然这是不是出于爱,就很难说了...
因为母亲的连累,永璂没有获封任何爵位,连个镇国公都没有。电视剧为了合理化这个事,一直刻意强调永璂资质不行,不太聪明。但是永璂在婚后曾经请著名的语言学家钱大昕授课长达两年,钱大昕对这位皇子的评价事:“天资淳粹,至性过人。”此时永璂早已职业穿孝,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也不可能即位,因此钱大昕在长时间接触后给出这个结论,应该不是拍马逢迎,而是客观评价。可见永璂得不到重视,完全是因为母亲那拉氏的缘故,并非是自己愚笨。
乾隆四十一年,年仅25岁的永璂去世。父亲乾隆不仅没有追封他任何爵位,而且只宗室大臣之礼下葬,陵墓规格和最低的宗室爵位不入八分公镇国将军的规格一样,甚至下葬的棺木也是贵人以下低级嫔妃用的彩棺,而不是皇子一般用的金棺。而且乾隆特意命宗室女眷不必齐集,斋戒期内的宗室也不必到场,后来因为人太少,直接就没了举哀礼,甚至没往外通知。永璂的师傅钱大昕收到其死讯,已过百日。
由于一直没有爵位,因此十二阿哥和福晋一直住在宫里。十二福晋服丧满27个月后,搬到寿康宫中居住,并过继了永瑆的儿子绵偲为嗣子。但八年后,十二福晋去世,绵偲也回到生父处生活。
由于永璂根本没有爵位,祭祀时清东陵曾经咨询内务府永璂的祭祀问题,因为实在是“从无先例”。内务府把文件都翻烂了,决定以贵人之礼祭祀永璂...
不是,这正常吗?
乾隆直到自己死,都没给这个儿子任何追封,反而是嘉庆在父亲死后,第一时间追封了这个被亏待的兄长为多罗贝勒。他的祭文,即便是出于礼部之手,也让人动容:
“先予生八年以长,同胃教十载犹多;讵期沉疾之弗瘳,空镂壮龄之未告。膏肓善遁,连二竖以相侵;手足哀缠,倏一人只见少。龄颓廿五,殁未及于茅封;索沓再三,生更虚于棣茁。忆昔肩随而出入,抵令心尽于始”
嘉庆对这个哥哥的哀思和怀念绝不是假的,因为之后他还为永璂写过两首诗:
《乾隆五十年皇十五子过十二兄园寝有感》
远别人天已十年,夜台终古锁寒烟。
一生心血凭谁付,手泽长留在断篇。
风雨书窗忆旧情,还思听雨续三生。
弟兄十七萧疏甚,忍见长天雁阵横。
《读十二兄手录国语本并题诗遗迹感而次韵》
手迹依然缮本传,星霜十载费磨研。
雁行羽折同春梦,鸿爪痕留未远年。
执卷难忘强记读,联床还忆用功专。
锦囊什袭勤珍护,心血留兹幸未捐。
永璂曾经赠嘉庆一本手抄的满语书,嘉庆“日日晨玩”,可见很有趣味。如今兄长没了,自己只能通过这本书怀念他。当年一起长大的兄弟十七个人,今天也“萧疏甚”了,实在是让人伤感不已。
谁能想得到,堂堂嫡出的皇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兆文探市
一起长大的兄弟17人??????乾隆的长子和幼子相差了三十岁左右呢。。。。就是长子和十五阿哥也相差二十多岁。。。。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