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这岁数,才慢慢琢磨明白,日子这东西,真不是年轻时想的那样。 三十多岁那会儿总觉得,人这辈子就得热热闹闹的。手机里存着几百个联系人,微信好友翻半天划不到头,周末不凑个局都觉得亏得慌。那会儿的朋友是真多啊,同事、同学、发小,还有健身房认识的、团购群里聊熟的,晚上随便吆喝一声,半小时就能凑齐一桌烧烤。 可不知从啥时候起,这些热闹就跟潮水似的退了。 先是同学群慢慢静了。以前天天聊孩子奶粉、学区房,后来有人晒娃考上重点高中,有人吐槽孩子叛逆期,再后来就只剩逢年过节的群发祝福。有次试着在群里问了句“谁还记得当年校门口的麻辣烫”,半天就俩人回了个“哈哈”,瞬间觉得自讨没趣。 再是那些“酒肉朋友”散了。以前总觉得“朋友多了路好走”,跟谁都想处成“铁哥们”。客户的朋友的表弟结婚,都要凑个份子;同事的同学搬家,再忙也得去搭把手。可真到自己家下水道堵了,翻遍通讯录,最后还是找了物业师傅。有次发烧到39度,老公出差,孩子没人接,打给平时称姐道妹的几个,不是说“我家娃正好家长会”,就是“今晚得陪客户”,最后还是邻居张阿姨帮忙去了学校。 现在才懂,朋友这事儿,跟年纪真有关系。 年轻时交朋友,看的是“投不投缘”。你喜欢追剧我也爱聊八卦,你爱吃辣我也无辣不欢,就能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可到了中年,每个人的生活轨道都岔开了。你为孩子中考愁得掉头发,她正计划着二胎;你琢磨着给父母换个防滑地板,他刚在郊区买了度假房。不是谁变了,是大家的日子重心不一样了,想凑到一块儿说点贴心话,越来越难。 也不是没试过维持关系。前两年同学聚会,特意穿了新买的裙子,提前半小时到酒店。可一坐下就懵了,有人聊股票K线,有人说孩子留学的中介费,我插了句“最近发现个买菜APP挺方便”,桌上静了两秒,然后大家继续聊自己的。散场时互相说“常联系”,可转身就各自钻进出租车,微信里那句“今天谢谢你来”,打了又删,最后还是没发出去。 后来慢慢想通了,中年人的朋友,不在数量,在质量。 现在手机里常联系的就那么三五个。一个是小区里的李姐,孩子跟我家娃同班,每天接孩子时碰着,站在学校门口聊几句“今天作业多不多”“孩子又挑食了咋办”,不用刻意找话题,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日子。有次我加班,她直接把我家娃接回她家,给孩子煮了面条,还不忘拍张照片发我,说“放心吧,正吃着呢”。 还有个是以前的同事王哥,现在在另一家公司。平时不咋说话,可上次我妈住院,他听说了,特意开车送来一筐苹果,坐了十分钟就走,说“知道你忙,不添乱,有事随时叫我”。就这十分钟,比那些天天发“早安”表情包的人,让人心里暖多了。 至于那些“藏着掖着”的,也懒得计较了。上次碰到以前的“闺蜜”,她眉飞色舞说老公给她买了个名牌包,我笑着说“真好看”,没提我老公上周刚把工资卡交我手里。不是不想说,是觉得没必要。谁家日子不是有甜有苦?她愿意说光鲜的,我就听着;我过得踏实,自己知道就行,不用非得比个高低。 现在的生活,确实简单多了。下班就回家,陪孩子写作业,跟老公吐槽单位的事,周末带老人去公园晒晒太阳。偶尔李姐喊着去菜市场,俩人推着小车边走边聊,哪家的西红柿新鲜,哪家的猪肉便宜,叽叽喳喳跟俩小姑娘似的。 有时候也会想起年轻时的热闹,像看老照片似的,觉得挺有意思,但不怀念。就像小时候爱吃的糖葫芦,现在再尝,不是不好吃了,是我们的口味变了。年轻时爱交朋友的热闹,中年后更爱身边人的安稳,都是过日子的滋味。 前几天整理衣柜,翻出一件大学时穿的T恤,上面还有社团活动时印的字。突然想起那会儿在宿舍,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聊到半夜三点,说以后要住对门,互相帮着带孩子。现在那几个同学,一个在深圳,一个去了国外,还有一个,好几年没联系了。 但也不觉得遗憾。就像树长大了,枝叶会往不同的方向伸展,人过日子,也总得各自往前挪。身边有老公孩子热炕头,有三两个能说上心里话的人,就够了。 真的,人到中年才明白,朋友这东西,不用求多,求个“实在”就行。不用天天联系,不用刻意维持,你有事他搭把手,他有难你帮个忙,平时各过各的日子,挺好。 至于那些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也不是谁的错。就当是陪自己走了一段路的人,到了路口,互相道个别,然后各自赶自己的路。这样想想,心里就敞亮多了。
图书馆这样会被讨厌吗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