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昨天(8月11日)写道:“莫迪为改变与中美两大超级大国的关系做出的

天天纪闻 2025-08-12 16:17:19

纽约时报中文网昨天(8月11日)写道:“莫迪为改变与中美两大超级大国的关系做出的巨大努力最终失败,暴露了印度影响力的局限性。莫迪本周承认,他可能会因这场贸易争端付出个人政治代价。如今印度国内开始反思,认为印度应回归‘战略自主’原则,避免过度承诺结盟。”   莫迪的外交困境首先体现在与美国的关系上。自2014年执政以来,莫迪政府一直将深化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视为外交优先方向。印度不仅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的“自由开放印太”战略,还在俄乌冲突期间顶住西方压力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试图在美俄之间玩平衡。   然而特朗普二次上台后,美国的对印政策发生显著变化。特朗普政府将印度视为“贸易滥用者”,指责其对美国农产品、医疗设备等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导致双边贸易失衡。   更关键的是,美国要求印度在对俄政策上选边站队,威胁若不减少购买俄罗斯石油,将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   这种压力在2025年8月达到顶点。特朗普政府先是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随后又以印度继续采购俄油为由,将总关税税率提高至50%,追平巴西成为美国关税最高的贸易伙伴。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多次回应称,美国的做法“不公正、不合理”,印度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利益。但现实是,印度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高于预期。   美国是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医药、纺织等产业的主要出口目的地,这些行业深度嵌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据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估算,若美国关税长期化,印度年经济损失可能高达70亿美元。   莫迪政府的困境还在于其对自身实力的误判。印度曾试图通过加入Quad等机制,将自己塑造为“印太战略”的支点国家,甚至幻想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然而现实是,美国始终将印度视为遏制中国的工具,而非真正的平等伙伴。   在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构想中,印度的角色更多是填补对华竞争中的区域力量空白,而非获得实质性的战略自主。这种认知错位在关税争端中暴露无遗:当印度试图在美俄之间保持平衡时,美国毫不犹豫地动用经济杠杆施压,而印度却发现自己缺乏反制手段。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在对俄政策上的所谓“战略自主”同样面临挑战。尽管印度以能源安全为由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但这种合作模式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俄罗斯自身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短板日益明显,印度原本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提升自身国防工业水平,但近年来却越来越依赖从美国购买先进武器装备。   印度国内的政治生态加剧了这种外交困境。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政府长期推行民族主义政策,将外交成就作为巩固国内支持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关税争端导致经济受损时,莫迪的政治资本开始流失。   反对党国大党主席马利卡朱・卡杰严厉批评莫迪政府“盲目相信基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联盟”,认为其试图将外交政策建立在领导人私人关系之上的做法是错误的。印度媒体也开始质疑,莫迪在2025年初访问白宫时与特朗普的“兄弟情谊”,为何在短短半年后就变成了贸易战。   这种反思逐渐指向印度外交的根本问题:所谓的“多向结盟”是否真的可行?自2014年以来,印度不再提及“不结盟”政策,转而强调“多向结盟”或“基于议题的结盟”。   这种转变的初衷是希望在不同议题上依据自身利益灵活选择合作伙伴,但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对大国的机会主义式依附。例如,印度在Quad中配合美国对华遏制,却在联合国涉疆、涉藏议题上拒绝追随西方立场;在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同时,又试图从美国获得先进技术转让。这种看似精明的策略,最终导致印度在大国博弈中两头不讨好。   印度的经济结构缺陷进一步制约了其外交回旋空间。尽管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但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中国的27%。   这种结构性弱点使得印度在面对美国关税压力时缺乏议价能力。莫迪政府推动的“印度制造”战略,原本希望通过吸引外资提升制造业水平,但美国的关税政策却可能将外资推向越南、孟加拉国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更严重的是,印度在关键领域的对外依赖使其难以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印度的石油天然气、关键矿产、半导体芯片和军事装备大多依赖进口:其石油进口量的38%来自俄罗斯,关键矿产如锂、钴等主要依赖中国,半导体设备则高度依赖美国和日本。   这种依赖在大国博弈中成为致命弱点。当美国要求印度减少俄油进口时,印度炼油厂面临设备调整的巨大成本;当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施加影响时,印度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立即受到制约。  

0 阅读: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