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年,有人弹劾朱熹,说他偷偷纳了两个尼姑为妾。还说他的儿子去世多年,但是儿

勇敢小妹 2025-08-12 11:37:26

1196年,有人弹劾朱熹,说他偷偷纳了两个尼姑为妾。还说他的儿子去世多年,但是儿媳却怀有身孕,暗示这孩子是朱熹的。这些指责明明都是无稽之谈,但是朱熹却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多年前所作所为的报应。 朱熹借去台州救灾的机会,想扳倒唐仲友。他在台州到处找唐仲友的把柄,最后编了八条罪名告到皇帝那儿。 皇帝问宰相王淮,王淮说这是读书人吵架,朱熹的老师程颐就不喜欢唐仲友。皇帝懒得管,朱熹等不到结果,又盯上唐仲友和歌女严蕊的交情。 朱熹那会儿已经是理学界的“大拿”,一辈子喊着“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做人得“正心诚意”,连寡妇改嫁都觉得“失节”。可他骨子里藏着股狠劲,尤其见不得跟自己学术不对付的人。唐仲友就是这么个“不对付”的——他是永康学派的,主张“经世致用”,觉得朱熹那套“空谈天理”没用,俩人在朝堂上碰面都得互怼几句。 唐仲友当时是台州知州,为官不算差,就是性子直,爱喝两杯,跟当地的歌女严蕊走得近。严蕊可不是普通歌女,她能诗能画,连朱熹都承认她“有才思”。唐仲友常找她唱和,在文人圈里本是常事,可到了朱熹眼里,这就成了“伤风败俗”的铁证。 朱熹在台州救灾时,眼睛根本没盯着灾民,一门心思搜罗唐仲友的黑料。查来查去,除了贪了点小钱(那会儿官员都这样),实在没什么大罪。他急了,竟把主意打到严蕊身上。 那天,朱熹派人把严蕊抓进牢里,二话不说就上了刑。“说!你跟唐仲友有私情,他是不是挪用公款给你买首饰了?”狱卒的鞭子抽在地上,响得吓人。 严蕊被打得浑身是伤,却梗着脖子说:“我跟唐大人是诗文相交,从没越界。他赏我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俸禄,凭什么说挪用公款?” 朱熹没想到一个歌女这么硬气,又让人加刑,骂道:“你一个风尘女子,还讲什么贞洁?赶紧招了,免受皮肉之苦!” 严蕊笑了,笑得带血的嘴角直颤:“朱大人不是讲‘天理’吗?天理就是明辨是非,不是屈打成招。我虽是歌女,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想让我诬陷唐大人,不可能!” 这官司闹得朝野都知道了。皇帝本就懒得管读书人吵架,见朱熹为了扳倒对手,竟对一个歌女动刑,还拿不出实据,心里就有点腻味。宰相王淮趁机说:“严蕊一个女子都懂气节,朱大人是不是太较真了?” 最后,还是宋孝宗发话,把严蕊放了,也没处置唐仲友。朱熹灰头土脸地离开台州,临走前盯着严蕊的背影,眼里又羞又恨——他这辈子教别人“守节”,到头来竟被一个歌女臊得抬不起头。 这事过去没几年,就出了1196年的弹劾案。 弹劾朱熹的人,是监察御史沈继祖,他本是朱熹的学生,后来反目成仇。那些“纳尼姑”“私儿媳”的罪名,编得有鼻子有眼,连朱熹在哪座寺庙“纳尼”、儿媳怀了几个月都写得清清楚楚。 朝堂上炸开了锅。朱熹的门生们急得跳脚,说这是污蔑,要跟沈继祖对质。可朱熹自己却坐在书房里,盯着墙上“正心诚意”的匾额,一言不发。 他想起台州的事。那会儿他为了扳倒唐仲友,不也编过“挪用公款”的假罪名吗?不也拿严蕊的身份说事,觉得“歌女就该任人拿捏”吗?他天天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自己做的,不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门生来看他,哭着说:“先生,您快辩解啊!再不说,理学的名声就毁了!” 朱熹叹了口气,提笔写了封奏疏,没辩解,只说“臣老矣,愿致仕归乡”。他心里清楚,沈继祖用的,正是他当年对付唐仲友的路数——拿私生活做文章,用“道德”当刀子。这哪是诬陷?分明是自己种的因,结出的果。 皇帝准了他的请求。朱熹回到福建老家,闭门谢客,把精力都放在修订《四书章句集注》上。有回学生问他:“先生,那些弹劾是真的吗?” 他没直接回答,只指着窗外的竹子说:“你看这竹子,长得直,是因为根扎得正。要是根歪了,再想直,难啊。” 几年后,朱熹病逝。临终前,他让儿子把台州的案卷找来,看着上面“严蕊”的名字,老泪纵横。他这辈子讲了无数大道理,却在一个歌女面前栽了跟头,又在自己的“道理”里被反噬。 其实啊,这桩公案哪是什么“报应”?是朱熹自己跳进了“道德绑架”的坑。他总觉得自己掌握着“天理”,可以用这套标准去审判别人,却忘了“天理”里最该有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对己的克制。严蕊用一句“我也知道什么该做”打了他的脸,后来的弹劾,不过是让他再疼一次,明白“己所不欲”的分量。 后来,严蕊嫁了个读书人,安安稳稳过了一辈子。有人问她当年为啥宁死不诬陷唐仲友,她只说:“朱大人讲‘存天理’,我寻思着,不违心,就是最大的天理。” 这话传到朱熹墓前,倒像是给这位理学大家,刻了块看不见的墓碑。 信息来源:基于《宋史·朱熹传》《宋会要辑稿》及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等史料记载综合创作。

0 阅读:37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