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女留学生在英国街头,脸画着“伤疤”身穿旗袍,高举横幅,上面写着:“我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被杀,30万亡灵在等待日本政府道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在英国街头的举动,震撼了不少人的心,她穿着一袭传统的旗袍,旗袍的布料素雅,散发着浓厚的东方气息。 她脸上画着几道显眼的“伤疤”,那不是普通的化妆,而是代表着沉重历史的象征,她手中高举着一条横幅,白底红字,上面写着:“我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被杀,30万亡灵在等待日本政府道歉。” 站在寒冷的伦敦街头,她静静地站着,眼神坚定,毫不动摇,旁人驻足观望,拿起手机拍照,也有一些人不明所以地议论纷纷,她不言语,只是坚定地站在那里,给每一个路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刻骨铭心的伤痛,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随后展开了长达六周的屠杀,这场大屠杀中,30万无辜生命在短短的几周内被残忍夺去,南京城成为了人间地狱。 时至今日,尽管多次国际审判确认了这一历史事实,日本政府至今未对其行为做出真诚道歉,甚至在部分教科书中将其描写为“误会”或是“战争中的正常伤亡”。 对于这段历史的回避和歪曲,依然是中国人心中未愈的伤口,这位女留学生选择用最直接、最具冲击力的方式,提醒世人不要忘记这段血淋淋的历史。 旗袍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它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对外界展示身份的独特符号,她的“伤疤”则是一种视觉冲击,向世人展示那段历史的深刻创伤。 每一条伤痕,都像是历史的烙印,提醒每个人,这不是普通的痛,这是民族的伤痛,是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横幅上的字简洁而明了,直截了当地表明她的诉求:“日本政府道歉。”这种简洁却深刻的表达方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要来得有力。 这位留学生的勇气,不仅体现在她的行动上,也体现在她面对不同反应时的沉默,站在陌生的土地上,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目光,她的举动或许并不被每个人理解。 有人驻足观看,有人拿起手机拍照,甚至有些人开始讨论她的行为,她从容不迫,始终保持沉默,举着横幅站立了三个小时。 她知道,自己并非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也不是为了博得眼球,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那段被历史遗忘的往事。 即便没有声音,她的眼神已经足够有力,足以告诉每个路人,这不是一场单纯的示威,而是一次历史真相的呼唤。 留学生活中的她,常常在课堂上遭遇到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不了解,甚至有些同学因受误导,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轻描淡写。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一位日本留学生提到“南京大屠杀只是战争中的正常伤亡”,这句话让她气愤不已,她想反驳,却一时找不到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她意识到,许多海外的声音因为种种原因显得微弱,很多外国人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 她翻开奶奶给她的蓝布帕子,这块布上沾着血迹,是她曾祖母留给爷爷的唯一纪念,这让她坚定了一个信念:她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她找了当地华人裁缝量身定做旗袍,并细心地在上面绘制血色梅花,每一朵梅花代表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生命的人。 她在脸上化上“伤疤”,这不仅是对自己祖国的纪念,也是对那些死于非命的同胞的一种敬意,她不想让这段历史成为遗忘的角落,不想让更多人失去对真相的记忆。 当她站在英国街头时,路人们的反应不一,有的外国老人在她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后,深深鞠躬表示歉意;有些华人同胞主动递给她热水,表示支持;也有一些人投来异样的目光,甚至小声议论她过于激进。 面对这些,她没有回应,只是更加坚定地举着横幅,眼神依然直视前方,她明白,这不是一场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一次历史的复述和对真相的坚持。 对于这位留学生而言,她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为了让这段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它是全人类的历史,是每一个追求正义的人的历史。 她所做的一切,是对那30万死难者的告慰,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她相信,只有正视历史,才能从中汲取力量,避免悲剧的重演。 她站在那里,经历了风雨,面对着不同的声音与目光,但她始终没有动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历史,铭记那些曾经的痛苦与悲剧,保护好我们共同的记忆。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历史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它而消失,只有每个人都为真相发声,才能让那段痛苦的历史永不被遗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今日播报”——中国留学生在英国街头,脸画"伤疤"穿旗袍高举手写横幅:"我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被杀,30万亡灵在等待日本政府道歉…
2022年,中国女留学生在英国街头,脸画着“伤疤”身穿旗袍,高举横幅,上面写着:
如梦菲记
2025-08-12 11:18: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