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傻眼了,进口崩盘!货架空成风景线,零售商急得直跺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6月,美国人逛超市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货架不是缺货,就是空得能看见对面顾客的笑脸。 你以为是拍末日题材电影的布景,其实这就是现实版的“进口崩盘”。 根据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的最新数据,美国6月进口量同比猛降8.4%,远超预期,让不少美国商家一时间陷入“货从何来”的集体恐慌。 而这场进口大滑坡的罪魁祸首,不是供应链突然断裂,也不是海运集体罢工,而是美国自己搬来的那块大石头,关税政策。 在全球贸易里,中国向来是美国货架上的“隐形工程师”。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家居用品…… 你随便逛一圈,十件里至少有七八件是“中国制造”。可偏偏,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像是拿着一把专割自己供应链的刀,优先砍中国来的货。 结果立竿见影——6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猛跌9%,其中笔记本电脑直接少了18万台。 戴尔、惠普这些品牌的代工厂在深圳的集装箱都快堆成小山了,可美国港口那边却一派冷清。 服装类更是哀鸿遍野,T恤、外套、运动鞋的进口量统统缩水,不少零售商干脆不做夏季促销了,因为促销完就没货补。 这就像一个人自己割断了输血管,然后惊讶地发现自己脸色发白。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能从别的国家买货吗?理论上当然可以,实际上呵呵,纸面上看得美,现实中满是坑。 美国这几年忙着搞所谓的“供应链去中国化”,拼命把订单转到越南、墨西哥、印度这些所谓的“替代国”。 结果一试才发现,这些国家就像“半成品选手”产能小、基础薄、原材料还得从中国进口。 比如越南,接到美国大单时满口答应,结果开工没几天就卡壳:原材料船还在南海晃,工厂只能干瞪眼。 墨西哥更直接,零件还得从深圳飞过去组装,这一来一回的成本高得吓人,速度也慢得像蜗牛散步。 所以,美国就算再怎么“去中国”,到头来还是被中国供应链的“影子”牢牢套住。结果是替代国没法补上缺口,美国进口量只能一路下滑。 进口减少最直观的后果,就是零售商货架越来越空。沃尔玛、塔吉特这些连锁巨头早已发现,新品补货周期比去年长了一倍。 原本一个月就能上架的新款,现在要等两三个月,消费者一边骂“价格涨疯了”,一边抱怨“想买的东西永远缺货”。 一些中小型零售商更惨,本来靠季节性商品维持收入,结果今年夏天的泳衣、烧烤架、冷风扇全都进不来,眼看着旺季变淡季。 甚至有商家无奈调侃:“我们店现在最大的特色是空货架,拍照发到网上都有人以为是搞艺术展。” 美国零售商的困境,很快就转化成消费者的钱包危机。进口减少意味着货源紧张,货源紧张意味着价格飙升。 6月,美国零售商品价格整体上涨,尤其是电子产品、服装、家居类,涨幅让不少家庭直呼“买不起”。 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上网课?抱歉,比去年贵了两三百美元。想换个夏天穿的轻薄衬衫?价格翻了一倍不说,还可能只有你不喜欢的颜色和尺码。 这直接压缩了消费者的支出空间,大家开始减少非必需品购买,导致零售市场整体萎缩。美国经济学家看着这份数据,只能苦笑着说:“这就是自我关税制裁的副作用。” 原本美国商界还对下半年抱有幻想,觉得随着疫情阴影的消散和消费季的到来,进口量会逐渐回升。 结果6月的这份“崩盘”数据出来,直接把增长预期打成了负数。 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已经公开下调了下半年进口预测,从原本的“增长2%”改成“下跌3%—5%”,理由很简单:关税政策没变,替代国依旧拉胯,中国货源依然受限。 换句话说,这场“进口寒冬”至少还要延续半年甚至更久。
中美再次暂停实施24%关税90天暂停90天,没别的。特朗普有三怕一怕和中国贸易中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