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刘亚玲,一个出生于西安的女孩,从小就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勤奋学习。在她的记忆中,童年时期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她的爷爷突发疾病,在送医途中因为延误治疗而不幸去世。年幼的刘亚玲从那时起就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去帮助更多像爷爷一样需要救治的人。 怀揣着这个梦想,刘亚玲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那年,她如愿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然而,彼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如火如荼,作为一名新入学的大学生,刘亚玲并没有被校园的花团锦簇所吸引,她的心始终牵挂着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们。 在大学期间,刘亚玲一边努力学习医学知识,一边时刻关注着战事动向。通过自学医学统计学,她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国军队战争伤亡的死亡率要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出许多。究其原因,除了当时武器装备的差距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前方战士与后方护士的数量严重失衡,导致许多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生命。 这一发现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刘亚玲救死扶伤的信念。她暗下决心,等到毕业之后,一定要申请到最需要医护人员的前线战场去,哪怕环境再艰苦,危险再大,也在所不辞。为了这个目标,刘亚玲更加专注学业,力求掌握过硬的医疗救护本领,做好随时奔赴前线的准备。 1979年,刘亚玲大学毕业,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总医院的优厚待遇,执意要求去往前线。经过多次申请,她最终被分配到了云南边防67医院。然而对于刘亚玲来说,这里距离前线还是太远了。她心系战场,想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救死扶伤。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刘亚玲开始利用休假时间偷偷跑到前线阵地。206高地是当时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刘亚玲冒着枪林弹雨,悄悄潜入阵地,为伤员做紧急处理。她利落果敢的身手和娴熟专业的技术,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和赞誉。大家都以为她是医院特意派来的救护员。 眼看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刘亚玲又一次请长假,谎称要回老家。实际上她是为了能在战事爆发第一时间赶到最前线救护伤员。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刘亚玲冲在最前面,不分昼夜地抢救伤员。一名战士左腿中弹,出血量极大,医疗条件又十分有限。为了把伤员尽快送到后方医院,刘亚玲冒死护送他穿过战区。 在狭窄的战壕中,她趴在担架下面匍匐前进。一手高举着输液瓶,一手死死按住针头,生怕震动影响输液。就这样,刘亚玲和战士们一路冲过枪林弹雨,终于把伤员平安送上了去医院的车。 刘亚玲屡立战功,被誉为"战地女神"。可医院对她擅自跑到前线的行为十分不满,甚至以开除党籍相要挟,逼她回去。但刘亚玲誓死不从:"除非抬着我的尸体回去,否则我绝不离开!"就这样,这个20多岁的姑娘,义无反顾地奔赴在最危险的战场上,用她的青春和热血,护佑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刘亚玲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为了随时准备牺牲,她常年随身携带一颗手榴弹。倘若有朝一日真的困在敌营,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拉开保险,与敌人同归于尽。从此,"手榴弹女医生"的大名,成了一个个生死关头最强大的通行证,成了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 硝烟散尽,和平年代来临。刘亚玲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战功和医术,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谋个一官半职,过上优渥的生活。但她没有这样选择,因为她心中还有一个未了的梦。2004年,刘亚玲主动放弃西京医院的高薪职位,毅然决然地来到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 那里交通不便,条件简陋,村民生活贫苦,许多人因为没钱看病而常年受病痛折磨。刘亚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卖掉了城里的房子,拿出毕生积蓄,在村里自费建起了一所简易诊所。为了给村民看病,她每天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翻山越岭,风里来雨里去。不管多偏远,只要有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为了给村民省钱,刘亚玲的诊所里,很多药品都是按成本价售卖。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她常常免掉诊费,有时还自掏腰包资助他们买药。就这样,这个山村里出现了一个人人称赞的"村医亚玲"。一位老奶奶曾激动地说:"亚玲就是我们的活菩萨啊,没有她,我们这些糟老头子早就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 为了方便更多村民就医,刘亚玲还在村里开办起医疗培训班,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她手把手教会村民一些常见病的处理方法,教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互救。渐渐地,在刘亚玲的带领下,这个小山村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村民们的健康状况也有了明显提升。 刘亚玲还时常走访慰问当年自己救治过的伤员战友,关心他们的康复情况。很多人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孩子,甚至有的已经做了爷爷奶奶。每次相见,他们总是泪眼婆娑,紧紧拥抱这位曾经与他们生死与共的战地女医生。 2013年,刘亚玲被评为"最美乡村医生"。
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
在左聊国际
2024-06-02 16:29:52
0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