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克林德碑|1903年

佳先生文史 2024-02-26 01:34:20
1900年,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宣战,并照会各国在京使节,要求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德国公使克林徳对此置若罔闻,拒不离京,还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结果在路上与巡逻的清军发生冲突。克林徳首先开枪,清军军官恩海还击,当场击毙克林徳。这一事件引发了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战败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并根据条约内容在北京东单北大街上给克林徳修建纪念碑,也就是石牌坊)。 第一张照片是建成后的场景;第二张就是德国公使克莱门斯·佛雷赫·冯·克林德;第三张是恩海,满洲正白旗人,家住东城北豆芽菜胡同,清朝神机营霆字队枪八队章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恩海于12月31日被德军绑赴崇文门内枪杀并枭首示众;第四、五、六、七、八张照片是克林德葬礼和石牌坊建造的场景;第九张照片是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中国政府拆除克林德碑的场景。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了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重建的石牌坊碑文改刻“公理战胜”四个大字,背面刻着英文RIGHTCONQUERSMIGHT;1952年10月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至今此牌坊成为北京的一处著名景点。

0 阅读:0
佳先生文史

佳先生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