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遇到困难,开口问自己借钱,该不该借?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却总是让人困惑。按

光亮情感 2023-11-12 20:55:06

朋友遇到困难,开口问自己借钱,该不该借?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却总是让人困惑。

按理说,只要数额不大,是应该借的。不借伤感情。但现实情况又往往是借钱之后,感情该伤的还是会伤。只不过时间早晚的问题。

为什么无论借钱还是不借钱,感情都会受到伤害?

答案其实很简单:

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启动了人们的价值探测机制。

人与人之间相处,并不是先有感情,才有价值的。而是先有价值,而后才有了感情。

感情是为了价值服务的。

如同我们看到甜品,内心之所以会感到喜悦,是因为甜品本身有价值。它可以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

而喜悦的情感,可以促使我们见到甜品,立刻有所行动。

这种自动化处理,节省了我们用来思考的能量——想想看,如果看到甜品,每次都要先思考一番再吃,又或者每次都麻木不仁,没有半点情绪波动,那你可能就什么都吃不到了。

感情本身,不过是追求价值的自动化按钮。按一下就播放。

为了生存,我们的身体在进化过程里,早就已经调试好了最佳模式。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到了年老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病症。那不是什么讳疾忌医,而是来自远古的记忆:如果你的身体变得糟糕,就会被你的部落抛弃。那会比疾病更快夺走你的生命,因为你不能再提供价值。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英俊或者美丽的异性会心生欢喜。《欲望的演化》这本书就曾给过十分精确的结论:「漂亮是繁衍价值的线索,其代表着健康和生育能力。」

和喜悦同样,厌恶也是为了价值服务的。它促使我们自动避开什么。闻到臭味,你会本能拒绝,根本不需要深刻的思辨。

这种自动化反应,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除非我们找到明显的证据。其内在机制是同样的:改变认知需要花费大量能量,它迫使我们主动思考。而为了高效生存,我们总是需要节省能量,来做一些真正重要的事。

于是,可看可不看的信息,我们就不会看;可改可不改的习惯,我们就不会改;可变可不变的观念,我们就不会变。

总而言之,当一个人开口借钱,另外一个人的价值探测器就会发生作用。无论借还是不借,都会给对方打上低价值的标签,并开始不自觉地轻视。而轻视伤害了借钱者的自尊,无论他将来是否归还,伤害都会留存下来。

不要试图考验人性。无论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除非事关生死,否则一个人最好的策略始终是自立自强,而非向朋友开口。

这会让你保持自身的价值。如果与此同时,你的身体挺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内而外透露着掌控生活的自信,那你就永远不会被打上低价值的标签。因为这些都能够催生创造价值的行动力。人们会很愿意与你建立联系,以备不时之需。

价值交换很冰冷,也许会让你失去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幻想,但是在我看来,这是比寻求「无私的感情」更善良的认知。

因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私心,一切都是为了感情的时候,他们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反思机制。

而明白到价值交换的定律则恰恰相反,它至少可以让我们抽出一些精力来,哪怕七分为了自己,也会留出三分想想别人。

这可以让我们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剥削,也不至于让一些美妙的关系,最终走向毁灭。

0 阅读:58
光亮情感

光亮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